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民和县】复兴村的振兴之路
来源:    时间:2022年06月17日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刘克萍

漫步在初夏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复兴村,广阔田野绿意盎然,灰瓦白墙整齐排列,美丽乡村涌动着振兴的浪潮,省党代会报告总结的乡村建设伟大成果,在复兴村处处彰显。

奏好“富民曲”,在产业发展中鼓起“钱袋子”

“复兴村生猪养殖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很多父辈们都是挑着货担走街串巷沿途叫卖,供给相邻几个村的猪肉需求。近几年,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下,我们不断发展壮大生猪养殖贩卖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复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成旭说。

今年38岁的张成旭是村里最早开始生猪养殖贩卖的带头人。在自家建成养殖场、在县城开设猪肉批发部,积累学习生猪养殖技术,开拓猪肉经营市场,经过多年摸索发展,逐渐形成了稳固的生猪致富产业。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张成旭也不忘带动村民共同富裕。他积极发动有想法、有劳动力的村民复制他的成功经验,尽己所知、尽己所能,向村民们传授养殖技术,并且无担保为大家提供种猪,使村民们大胆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也正是积极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缘故,在去年初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党员群众一致推选张成旭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记者了解到,复兴村现有常住人口120户,其中,从事生猪产业的就有70户,占到了村里一半人口,全年出栏生猪达2000余头。近年来,随着甘青区域合作发展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将生猪零售拓展到了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市场。

一户带一户,在复兴村群众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如今的复兴村拥有了民和县城85%以上的猪肉市场份额。复兴村群众也在生猪养殖、销售收益中实现了人均年收入过万。

“没有党的政策和这些致富带头人的担当,村里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满,村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搭乘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东风’,今年,我们将积极申请专项扶持资金建设集生猪屠宰、加工、冷链、运输、质检为一体的产业车间,进一步规范养殖生产标准,保证我们销售出去的猪肉吃得放心安全。”复兴村委“两委”这样谋划着。

绘就“美颜谱”,在乡村建设中提升“宜居感”

“几年前,受传统环境和人畜混居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村子里垃圾乱倒乱堆、猪粪臭气熏天,群众没穿过几天干净衣服。现如今,经过脱贫攻坚产业政策扶持和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从土坯房到“小洋楼”,从破烂不堪到干净整洁,村子亮了、群众富了,加上现代化的猪舍,群众往前奔的劲头也更足了。”复兴村包村干部马小平惊喜地说。

近年来,复兴村作为全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持续加大村庄绿化美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推动村庄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

今年年初,村里积极争取保洁经费,统一粉刷外墙4800平方米,并对村社道路两旁进行平整绿化,种植树木4500余棵。

为了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成果,村里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将全村按社划分为4个区域,整合村里的保洁员、护林员、水管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由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定时、定人常态化整治片区内的环境卫生。村子里开启了家家户户、人人参与的“美颜”模式,生态环境改善了,人居环境变美了,群众身上也干净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谱写“文明曲”,在办实事中突显“文明风”

“省党代会工作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多次提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奋斗乡村振兴’,我亲身经历了脱贫攻坚带来的房、路、水、电、产业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化,也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现在村民们出门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在复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年近六旬的老党员张永诚观看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盛况后,用亲身经历、发展变化、深刻感悟,激动地表述着自己的初心使命。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将迎着党代会精神的热潮,发挥余热,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献礼党的二十大。”张永诚说。

实施乡村振兴不仅要让群众富裕,还要提升群众的精神面貌。近年来,复兴村党支部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把基层党建融入乡村治理各个环节。村“两委”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村里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支队、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支队、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支队,充分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多种形式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使实践活动“聚人气”、理论宣讲“接地气”、志愿服务“有热气”。

产业发展富了群众口袋,文明新风吹进群众脑袋,“土里刨食顾温饱”彻底成为历史,“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成为回忆。而今,“内外兼修”的复兴村,生猪贩卖产业发展势头正强劲,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待,一支振兴之曲正齐声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