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乐都区】“鲜食蚕豆”种出乡村振兴新花样
来源:    时间:2022年07月08日    

 海东日报记者 卫正芳 报道

连日来,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双二村村民李国基的田地里蚕豆长势喜人,一串串绿油油、沉甸甸的蚕豆荚挂满了茂盛的植株。一大早,李国基便和同村的村民一起割豆秧、摘蚕豆,然后将采摘来的蚕豆称重、装袋,等待客商到田间收购。

李国基种植的是乐都区农业农村部门引种的粮菜兼用蚕豆新品种“青蚕21号”。鲜蚕豆嫩、甜、糯,口感极佳,营养价值也很高,蛋白质含量达到25%35%,是食用豆类中仅次于大豆的高蛋白作物,同时还富含糖类、维生素、粗纤维、磷脂及矿物质钙、铁、磷、钾、锰、锌、镁等营养素。

今年,李国基一共种了1.5亩蚕豆,虽受到干旱天气影响,但每亩的产量仍然达到3000斤,按照每斤1元的价格,1.5亩地的蚕豆收入可达4500元。

“今年种的蚕豆比之前种植的传统蚕豆豆荚大,每个荚里基本都结出四粒以上籽粒,因为上市早,还为第二茬复种提供了很好的茬口和充足的时间。”李国基摘下一个饱满的豆荚告诉记者,等地里的蚕豆都收完了就准备种上白菜和娃娃菜,等到10月份还能再卖一茬。

记者了解到,2021年,国家食用豆产业体系科学家团队联合青海省蚕豆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与乐都旱作省级转化基地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支持下,乐都区以青蚕21号等鲜食菜用蚕豆新品种和一些新品系VF11VF12F7开展试验示范工作,为东部农业区鲜食菜用蚕豆发展提供品种保证,打造鲜食蚕豆基地,今年全区种植面积近4000亩。

“乐都区引进适合本地区的菜用蚕豆新品种,在川水地区采用单种、套种、地膜种植,在山区采用轮作的方式全膜种植。川水地区6月底鲜豆荚上市,每公顷收入在4.5万元以上,脑山地区每公顷收入在2.5万元以上。”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6年的高级农艺师邓万香看来,蚕豆根瘤固氮能力强,能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与油菜、马铃薯、饲草等轮作,能够保障与各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把套种、单种、全膜覆盖技术与蚕豆轮作制度相结合,形成“蚕豆+”的轮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蚕豆养地的作用,改良土壤,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质量,稳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民增产增收。

在距离乐都城区30多公里的瞿昙镇魏家村,种植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时值盛夏,广袤的田野里,近千亩蚕豆田连成一片,一株株长势良好的蚕豆在微风中似绿浪翻滚,一片苍翠。

据魏家村村主任魏文祥介绍,今年魏家村蚕豆种植面积达800亩,全村164户村民几乎都种上了。“去年村里试种了400亩,大伙儿觉得新品蚕豆亩产值高,所以今年积极性也高。”魏文祥说。

“以前地里种的小麦、土豆等农作物的秸秆处理一直是个难题,村里没有回收的能力,焚烧又对环境不好。”每年秋收过后,耕地上散落成片的秸秆总让魏文祥头疼不已,“现在好了,蚕豆秸秆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相比其他农作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经过青贮加工就能成为喂养猪、牛、羊等家畜的高营养饲料。”魏文祥说,等7月下旬村里人采收完蚕豆,地里的秸秆还能销售给养殖户,再增加一笔收入。

除了可以作为青贮饲料,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基础。蚕豆结杆还能作为肥料还田,作为绿肥,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蚕豆根系发达,可以起到疏松田块的作用,废弃的秸秆进行堆肥发酵制成有机肥,实现还田利用、生态循环,可有效减少下一季农作物的化肥施用量,快速推进产业发展。”邓万香说。

亩产量高、轮作种植养地、秸秆加工销售、堆肥发酵……从生长到采摘到秸秆处理,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一粒粒小小蚕豆变“金豆”,铺开了乡村产业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