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平安区】“石榴花”在阿依赛迈山下绽放
来源:    时间:2022年09月05日    

海东日报记者 邓成财 通讯员 张玉兰 报道

战疫魔,慎终如始;斗洪魔,勇往直前。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阿依赛迈山上,山脚下总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身穿防护服、红马甲,变身成防汛抗疫战士。

在防汛抗疫的“两场大考”中,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各族干部群众紧密团结、亲如一家、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用实际行动织密织牢疫情防护网,奏响防汛抗险“进行曲”。

“小家”为“大家”的 土族干部

“这个是我们自己家种的西红柿,是我们的一点心意,真的辛苦你了。”河东村党支部书记星文清每天看着从互助土族自治县支援平安的医护人员到村上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做核酸,心里萌生了给他们送一点自家种的西红柿的想法。

自疫情发生以来,星文清忙得脚不沾地,排查外来人员、消毒消杀、采购物资、组织核酸检测。

“星书记,今天又麻烦你了,带医护人员到我们村上门做核酸,你现在比我们村的书记还了解需要上门做核酸的人,你这个土族阿吾快变成回族阿爸了……”下马家村妇联主席冶文莲开玩笑地说。

自核酸检测工作开始以来,星文清每天忙前忙后,带医护人员完成本村的上门采样工作之余,还帮助李家村和下马家村的书记完成上门核酸检测工作。

来支援平安的互助医护人员鲍芳说:“刚才星书记带我们去3个村上门做核酸,有土族、回族、藏族三个少数民族的同胞,但让我惊讶的是,除了土语,藏语和回语星书记也会说一些。”

河东、李家和下马家村相邻,但却居住着汉、藏、回、土四个民族的同胞,一直以来,三个村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感情深厚。在巴藏沟乡,像星文清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穿梭在不同的村,讲着不同的民族语言,用实际行动谱写邻里相助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雪中送炭”的回族同胞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说小了,我们是巴藏沟乡人,说大了,我们全乡四千多人就是一家人,今天召集大家来,有一个紧急的事情……”面对尔官村特色农产品因疫情滞销的情况,上马家村党支部书记马明山第一时间动员全村党员干部出谋划策。

据村里的人介绍,尔官村的22座大棚主要种植乐都365长辣椒,品质口感好,但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严重滞销。

正当大家都一筹莫展之际,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小伙子马金辉站了出来,“马书记,我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但是正好这几天我想着把咱一线的工作人员慰问一下,咱们青海人喜欢吃辣椒,近期因为疫情,也是一菜难求,尔官辣椒正好可以补上空缺,您看这个方法行不行?”“好办法,算我一份”“也算我一份……”在场的党员纷纷响应。

几天后,乡党建工作群里收到了尔官村党支部书记星学存发来的一条信息:“感谢乡领导及各村父老乡亲在疫情期间对尔官村温棚辣椒协调销售的大力支持,没有让3000多斤青辣椒滞销,真是感谢各族同胞的鼎力相助,欢迎大家免费来村里吃辣子。”

辣椒滞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菜农们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各村同胞守望相助、齐心协力的画卷在巴藏沟乡徐徐展开。

送菜上门的藏族汉子

帐篷为家,糌粑为餐,棉袄为衣……便成了上郭尔村党支部书记田扎西才让近期的真实写照。

自防疫抗汛工作开始以来,他在卡点、核酸采样点、党员活动室来回奔波,几十米外的家门成了最遥远的距离。

连续十几天的“静默管控”,让上郭尔村天然气管网项目的工人们苦恼不已,因疫情原因,工人们大多都无法回家,十几名工人的吃住成了当前最棘手的问题。听闻工人们的情况,刚结束了一天核酸检测工作的田扎西才让就提着满满一大袋新鲜的蔬菜,马不停蹄地跑到项目负责人身边,询问他们的吃住情况和生活中的困难。

“在村里吃住还习惯吗?有什么需要就及时跟我们说,你们为了村里能通上天然气劳心劳力,为群众的‘温度’保驾护航,现在你们有难处了,大家伙都很担心,希望能为你们尽一份绵薄的力量。”田扎西才让语气恳切地说。

看着一大袋新鲜的黄瓜、茄子和西红柿,面对田扎西才让的嘘寒问暖,项目负责人郭占龙连连表示感谢:“这次的疫情来得突然,工人们来不及做准备,就被封在了村里,备用的衣物和食物都不充足,大家都在担心菜吃完了怎么办,还好有村‘两委’一直忧心我们的衣食住行,担心我们吃不惯村里的藏餐,就给我们送来新鲜的蔬菜和亲手做好的馍馍,经过此次疫情,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真是太感谢了。”

无论是在核酸采样点舍“小家”为“大家”的土族干部,还是“雪中送炭”的回族同胞,亦或是送菜上门的藏族汉子……巴藏沟乡各族同胞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一心抗疫防汛,生动诠释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