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互助县】土乡产业旺生活美百姓乐
来源:    时间:2022年12月23日    

海东日报记者 巴迎桂 通讯员 拜永基 报道

初冬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处处涌动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为实现党的声音传递“无阻碍”、致富信息对接“无缝隙”、为民服务“零距离”,由各级党代表、村干部、党员组成的“七彩联盟”宣讲团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社区广场、农家院落,用“家常话”传播“好声音”,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牢记嘱托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我们大家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党,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冬日的清晨,高原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五十镇班彦村,“农家院小讲堂”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现如今,班彦村里的水、电、气、网、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都在家门口就业,收入稳定,腰包鼓起来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聆听宣讲后的班彦村绣娘李旦尖索说:“以前做针线是为了准备嫁妆,现在却成了挣钱的好路子。”在班彦村盘绣园里做了六年绣娘的她,一年下来,有时能挣一万多元。

在班彦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拿着产自本村及周边地区的酩馏酒、盘绣及当归等中药材进行线上销售,让农家特产通过电商销往省外。

据该中心负责人吕桑吉四郎介绍,今年以来,班彦村通过“线上沟通+线下交易”方式,售卖本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每单少则挣6000多元,多则挣8万元,去年一年的交易额达到了326万元。

班彦村依托脱贫攻坚主题展览馆、盘绣园、创客基地等打造红色旅游路线,积极探索创新“土族民俗+红色旅游”的发展新路子,打造了“感恩+幸福+红色”特色党建品牌,红色旅游越做越火。

旅游也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村上对现有的9户农家乐实行统一服务、统一服装、统一菜品、统一菜价等“六统一”,实现农家乐发展提档升级,并通过打造班彦酩馏酒品牌,带动酿造户10户,为20多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年销售收入达180多万元,每位村民实现月收入3000多元。

如今,班彦村红色旅游线路火了、绿色产品品牌响了、网络直播带货热了,班彦村人均纯收入达1.23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达到145万元。

班彦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抓好党组织建设,二是抓好产业发展,三是树立好班彦标杆,以红色经典旅游为主线,抓好村史馆、酩馏酒坊、盘绣园、新村貌的参观;以农家乐接待、班彦特色产品销售、课外研学等项目为辅线,形成班彦特色乡村红色旅游链条,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回馈班彦群众,以更务实的作风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班彦村“第一书记”窦超表示:“今后,将团结带领全村乡亲们在推进强村富民上出实招,在提升治理水平上动脑筋,在为民办事服务上用真情,在增强脱贫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上想办法,推动班彦村的特色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班彦村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继续夯实基础。”

挖掘潜力

描绘产业振兴蓝图

在五十镇巴洪村,一栋新修建的土族民俗餐饮接待点非常醒目,目前,工程主体已经完成,工人们正忙着安装门锁、检修水暖。

据巴洪村党支部书记李藏得介绍,该项目共投资450万元,修建了旅游接待点,主要是将铭馏酒、盘绣、洋芋粉条、八眉猪肉展销出去,通过接待点把老百姓的土特产销售出去,让村民把“旅游饭”吃得更香。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近年来,巴洪村聚焦“富民产业”稳增收,结合本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油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家庭牧场6家,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不仅盘活了村上的闲置耕地和撂荒地,同时给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岗位。

巴洪村林材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史秀莲说:“这几年,先后带动农户种植油菜2600亩,种植马铃薯1000亩,种植大蚕豆300亩,累计种植达到3900多亩,并为农户的农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帮助全村170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带动周围1200多户,积极发展农业。” 目前,该合作社员工34人,农忙时节给群众提供大量的务工岗位,流转土地费用达到210万元左右,人工费用达到150万元左右,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增收的愿望。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有了更明确的奋斗目标,将带领更多父老乡亲稳扎稳打干好种植业,把种地的好经验传授给大家,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村民申生说。

近年来,巴洪村先后投入110万元修建村集体油坊,在北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入股50万元进行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上先后注册了“林财”“李你达四郎”两个农产品商标和“阿米多藏”“阳浩酿”酩溜酒商标,并利用“530”贷款和互助资金发展种养殖业,富农成效明显,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万多元,2021年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目前巴洪村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村上的种养殖产业阔步前行,村集体收益进一步提高,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我们吃了定心丸。”巴洪村“第一书记”卫振军说,党中央把目光聚焦农村、支持农村,相信巴洪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脚踏实地

做活做实文旅新产业

初冬的互助县红崖子沟乡张家村寒意渐浓,却挡不住村上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情。

“我们村是一个纯土族聚居的村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今年还被确定为互助县乡村振兴试点村,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该村文化广场上,村党支部书记张顺贵正在给村里的党员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每位党员和村民都要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当发展的参与者、家乡的建设人,做好文旅带动乡村振兴这篇文章。”

宣讲中,张顺贵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张家村村情实际,引导村民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为建设美好家园不懈奋斗。

来到张家村,古色古香的村庄风貌让人眼前一亮,独特的民居和建筑、淳朴的民俗民风,虽历经历史和风雨的洗礼,但还是保留的比较完整,木雕木刻是这个传统村落和民居的一大亮点。

今年,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使张家村更加靓丽,村里干净整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的老党员张珍说:“今年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了污水管网,自来水的管子也换了,都打上了硬化路,村里有一半以上的村民都买了小轿车,村里的环境变好了,大家的日子过得很红火。”

在张家村盘绣园里,土族妇女们聚集在一起,赶制盘绣工艺品,五彩的绣线,灵巧的巧手,精工细作,幸福洋溢在她们的脸上。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盘绣园建成以来,绣娘们闲暇时在这里切磋盘绣技艺,创新产品,让指尖技艺发挥出了经济效益。

据盘绣园负责人张建梅介绍,自从成立盘绣园后,绣娘们就开始做起盘绣订单了,每个绣娘都有了一定的收入。“听了今天的宣讲,更加坚定了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信心。今后,我们将立足村情,结合美丽村庄建设,村上要发展旅游业,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张家村以打造传统古村落和土族文化为特色的宜居宜游宜业乡村旅游给村民带来了福音,这让在外面开农家院的村民张建福看到商机,决定回村开农家乐,带领村民一起发家致富。

张建福说:“我想把家里收拾好,开个农家院,顺便把自己养的土猪、土鸡通过农家园销售出去,争取带动全村群众走旅游路、吃旅游饭、挣旅游钱,让广大群众真正在乡村旅游产业中得到实惠。”

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创收就有了门路。“党的二十大描绘的新蓝图、新愿景,让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正如张顺贵说的那样,如今的张家村,实现了基本生活有保障,乡村治理有秩序,产业发展有希望,村民致富有奔头的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