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民和县】冬日大棚农事忙
来源:    时间:2022年12月26日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岩子

仲冬时节,寒意笼罩着地处青海东部门户的民和大地。然而,走进该县设施农业基地的一栋栋温室大棚内,处处是一幅生机盎然、人勤农忙的新景象。

“冬日气温较低,蘑菇颜色都比较深,这些蘑菇将在今天下午采摘后送到市场出售。”1222日,在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食用菌大棚内,平菇种植户梁松林看着挂在菌袋上肥硕鲜嫩的菌菇告诉记者。

梁松林祖籍四川,从1992年就来民和县发展平菇种植业,已有30年的种菇经历。目前在示范园里租赁了8栋日光节能温室种植平菇。据梁松林介绍,按正常年份计算,一个菇棚有3万元左右的纯收入。

随后,记者走进另一栋大棚看到里面种的是奶油草莓,一垄垄翠绿的植株间,鲜红饱满的草莓探头露脑,长势喜人,色泽诱人。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仔细打量着挂在畦面上鲜红的草莓告诉记者,这些已经成熟了,明天上午采收后送到市场去。

这位老人是草莓种植户许鹏的母亲,有空的时候就到大棚里帮忙。

许鹏告诉记者,今年他在示范园租赁了12栋温室种植草莓,草莓从10月底就开始上市,主要供应民和市场,平均以每公斤60元的批发价出售,每天平均售出50多公斤。

位于巴州镇的设施农业基地始建于多年前,共有69栋日光节能温室。为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效益,今年,民和县在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支持下,对该设施农业基地的69栋温棚、3处鱼塘进行改造提升,增建了餐饮休闲区,打造了集温棚种植、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民和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有效盘活了乡村自然资源,挖掘拓展了乡村产业经济,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目前,基地内69栋温棚全部完成种植,其中种植草莓13棚、平菇10棚、辣子45棚、花卉1棚。

据巴州镇副镇长王光荣介绍,69栋温室、3处冷水养殖鱼塘和餐饮休闲区全部正常投入使用后,预计实现年收入420余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可带动当地近200人在示范园内务工增收。王光荣表示,下一步,示范园将以“党建+民族团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行、游、住、食、学、娱”六大要素融合在一起,致力于打造休闲、观光、垂钓、采摘、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体系。

这几天,民和县总堡垣设施农业基地内的草莓也已经上市。

“我今年种了6棚草莓、5棚辣椒,草莓全部给游客提供采摘体验,现采现卖。”1222日上午,记者走进总堡垣设施农业基地杨远征的草莓大棚,看到杨远征夫妇一边在棚里忙活,一边告诉记者,6棚草莓不多,主要为游客提供现场采摘体验,体验采摘价格为每公斤90元,既让游客买到新鲜草莓,又能体验到草莓采摘的田园乐趣。

走进杨远征的辣椒棚,辣苗长势喜人,好多茎叶间已经开花,甚至结出小辣椒。杨远征打量着长势喜人的辣椒苗说,今年他种了5棚辣椒,预计春节前就能上市。

杨远征是总堡垣设施农业基地的一名管理员,也是有着多年经验的大棚种植户,每年都能够尝到温棚经济的甜头。据杨远征介绍,他去年种植了5棚草莓、6棚辣椒,实现纯收入12余万元,他希望今年能继续有个好收入。

在中川乡前进村“黄河彩篮”基地,大棚内的蔬菜长势喜人,辣椒、菜瓜等反季节蔬菜已经走上“餐桌”。走进种植大户包仓的线椒大棚,满棚线椒绿油油的,几位村民正在除杂草。据包仓介绍,这些辣椒春节前就能上市。

民和县地处黄河、湟水谷地,气候温润,阳光充足,是青海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近年来,民和县把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作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蔬菜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目前,全县蔬菜种植初步形成5个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和6个设施蔬菜基地,创建了10余种蔬菜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县蔬菜生产水平、效益和品质。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166公顷,涵盖10大类100多个品种,蔬菜总产量达10.5万吨,总产值达1.57亿元。

冬日农闲季节,从巴州镇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总堡垣的设施农业基地到中川乡的“黄河彩篮”基地一路看来,大棚内处处绿意、满眼生机,一个个勤劳的忙碌身影,在绿茵茵的大棚里绘出一幅冬日农忙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