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循化县】藏在“石头帐篷”里的诗和远方
来源:    时间:2023年03月31日    

海东日报记者 胡生敏 通讯员 汪彦萍 报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负农时不负春。在万物苏醒的三月,蓝天白云下,群山怀抱中,一个个风景如画、生态宜居、民风淳朴的小乡村构成了大山深处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靓丽图景。

公路花海、生态养殖、民族团结与乡风文明同频共振……这就是坐拥“循化粮仓”之名的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

道帏,藏语意为“石头帐篷”,因境内有块酷似帐篷的巨石而得名。道帏乡是循化县地理面积最大的一个乡,这里不仅是循化县的粮食基地,还有全县五分之二的天然草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道帷乡非常适宜种植春小麦、冬小麦、青稞、豌豆、油菜、胡麻、土豆等。如今,通过充分挖掘乡村优势资源,道帏乡谋划着“诗和远方”的高质量发展,奏响了乡村振兴“奋进曲”,书写着藏乡里春天的故事。

连片种植蹚出强村富民新路子

“快去、把大家都喊来,今天化肥送到我们村里来了……”眼前忙碌的是道帏乡循哇村党支部书记当增杰。随着气候的变暖,道帏乡迎来了春耕备播的时节。

近几年,道帏乡党委班子深入调研,结合本乡实际,紧紧依托“循化粮仓”的定位,以大力扶持农牧业发展为重点,各方协调,连续三年在全乡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为种植大户争取有机肥、籽种、地膜等农资,使群众切实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记得2020年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行动刚开始时,我就动员德曼、循哇、加仓等村连片种植油菜,因为一方面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为村民免费提供有机肥及籽种,另一方面也对土壤质量改善、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有着长远的效益,加上连片种植更会争取到更多的政策倾斜,所以对老百姓真的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好事。”道帏乡副乡长香代才让说。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道帏乡德曼村依托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的油菜种植项目,在2022年实现收益9万元,而且在去年夏天吸引游客观赏“迷宫花海”,成了发展村集体经济中的典型。

看着德曼村可观的村集体收入,周边村庄纷纷自发前去学习经验。

今年道帏乡累计为农户分发有机肥4.23万袋,小麦籽种1.5万公斤,油菜籽种3085袋,全乡计划以德曼村为中心,在拉木龙哇、加仓村等8个村连片种植油菜133.3公顷;俄家村以及沿省道11个村连片种植油菜120公顷;以循哇村为中心的小麦连片种植区达60公顷。

“我们村正好在省道边上,通过到每家每户去动员,现在终于敲定了,要在省道边连片种植18.7公顷油菜,到时候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必定会吸引甘青两省的游客驻足欣赏,届时我就设置几个摊位,一来是方便游客来这里后有个消费购物的地方,二来也为村里的生态鸡、鲜百合、土蜂蜜、撒拉刺绣等特产找个销售的地方,增加大家的收入。”俄家村党支部书记韩馨荣难掩心中的愉悦之情。

除了发展油菜种植,近年来,俄家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成立生态养殖合作社,发展起了生态鸡养殖经济。因散养的生态鸡肉质嫩滑、肥瘦适中、营养价值高,合作社已在当地打出了口碑,也逐渐走上了规范运营之路。

藏乡里的“红石榴家园”

多哇村是道帏乡辖区内唯一一个集藏族、撒拉族、回族、汉族四个民族杂居的行政村。这里民风淳朴、群众和睦,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意识和心往一处想的干劲。

“快点快点,咱们可是这次篮球赛的主力军呀,得早点过去。”多哇村年轻小伙还改加正在撒拉族小伙马小虎家门前喊他去参加乡里举办的“迎春杯”篮球赛。因为多民族聚居的特殊性,多哇村里到处都是不同民族的邻居,也正因为这样的结构,让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村里的撒拉族群众会说藏语,藏族群众也会说撒拉语,撒拉族同胞有事我们会去帮忙,我们家里有个啥事,撒拉族同胞也会来出力,别看民族不同,但我们全村共谋发展、共同致富的愿望可是完全一致的。”村党支部书记桑吉才让说。

多哇村作为多民族聚居村,始终将民族团结作为乡村治理的第一课程,积极打造“红石榴家园”,为全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多哇村还是一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今年,乡上给的惠农政策也好,这几天我正忙着春耕备播的事,听说有连片种植的项目,如果今年种油菜的话,既能带动经济,又能对我乡旅游发展作点贡献。”桑吉才让精心谋划着。

村党支部作为一个村子的核心,也是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做思考的“大脑”。近年来,多哇村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线,运用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在西宁繁华地段购置商铺,统一托管出租,每年为村集体盈利8万元,并签订了5年合同,确保了稳定增收。同时,村党支部积极支持致富带头人开办产业,目前村内有合作社2家,有效带动了村内经济发展,让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这一切的成果都离不开各民族心手相牵的团结奋斗和村党支部的引领。

藏族村里的汉族书记

三月的古雷村洋溢着春意,也在预示着新的起点、新的开始。驻村“第一书记”赵生智在党员活动室里忙碌着,脸上难掩喜悦之情。“忙碌了大半年的事情终于有个结果了,我心里高兴呀……”赵生智激动地翻阅着一本本崭新的书籍。

赵生智所说的令人激动的事情就是古雷村儿童图书室和新建卫生室正式运行。

古雷村是道帏乡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教育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赵生智来到古雷村后,经常调研走访,询问村民需求、关心村民健康,着重办理群众最期盼、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驻村工作中,赵生智发现古雷村是一个具有浓厚教育气息的村落,也是全乡博士生最多的村子,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因为每天都能看到在村口读书的孩子,心里就萌生了建设儿童图书室的想法。最终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投资8万余元的村儿童图书室终于在今年建成。图书室还配备了阅读桌椅、书柜、电脑、投影仪、取暖、照明等设备,给村里的儿童搭建了一个阅读学习的平台。

凭着这股子干劲,赵生智的心里又诞生了一个想法。“村里老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需要到乡镇、县城去看病就诊,路途遥远,所以看病仍旧是一大难题。”赵生智说,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让患病村民能够就近看病,也是他身为“第一书记”需要下大力气做的工作,所以卫生室一定要办,而且要办得好。

说干就干,赵生智积极申请,在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多方争取资金,建成总投资15万元,建筑面积75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分别设置了诊断、治疗、观察、公共卫生服务区以及药房,采购了常用和急救药品50余种,配备了血糖仪、电疗灯、血压计等常用的医疗设施设备,为全村900余名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低价的综合性医疗服务。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优渥,更是精神文化和健康生活的繁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希望能通过我的行动为古雷村的文化振兴、医疗扶持注入更多力量,让古雷村的明天更加美好。”赵生智说道。

“小乡村”也有“大未来”。在道帏乡,希望的田野生机涌动,在农村这片大有可为的天地里,道帏乡的每个村都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路子。

今天的道帏乡,走向振兴的步履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