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循化县】蹚出“牛”路子 过上“牛”日子
来源:    时间:2023年04月14日    

海东日报记者 周晓华

阳春四月,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已经花红柳绿,田野间一片勃勃生机,绿油油的麦田与相间的杏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高原春景图。

走进白庄镇科哇片区的养殖园区内,远远便听到此起彼伏的“哞哞”声,一座座宽敞整齐的高标准养殖圈舍连片排列,养殖户们正忙着加工饲料、清理料槽、喂草换水、清扫圈舍……圈舍里的肉牛体格壮硕、肌肉丰满,悠闲地甩着尾巴、咀嚼饲料,一切井然有序。

在白庄镇上科哇村村民韩哈三的养殖场里,韩哈三的妻子正忙着分草料,牛儿们吃的悠闲自得,韩哈三一会儿摸摸这头,一会儿拍拍那头,在他的精心饲养下,这些牛个个膘肥体壮。

对于韩哈三来说,这些“牛宝贝”可是他们一家人的收入来源。近几年,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他的肉牛产业越做越大,日子越过越红火。“2016年以前,我们都是在山上放牛、放羊,圈棚小、环境差,现在把牛、羊集中到科哇片区的养殖区里,硬件设施没的说,通风透气还很宽敞,而且卫生防疫、销售、管理各方面也很方便,新的一年我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韩哈三看着自己辛勤喂养的肉牛由少变多,一天天成长起来,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韩哈三告诉记者,放在几年前,他都不敢想象,自己竟能养200头牦牛。韩哈三今年40岁,年轻时他和村里绝大部分村民一样,在山里养牛,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年下来也有几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记者了解到,先前,科哇片区牛羊养殖户达500余户,存栏量超过1.5万余头,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养殖户享受到“出户入园”带来的便利与实惠,由科哇片区7个村党支部牵头整合散养户200头牛,通过按50头或100头的整体,为期五年保障总数不变的基础上,以集体名义出租给园区专业养殖户,科哇片区散养户通过收租的形式每年共收益12万元。

看着村里的人都陆陆续续把牛棚搬到了养殖区,建起了标准化养殖场,还扩大了规模。韩哈三动了心,搬还是不搬?再三考量下,韩哈三也紧跟“大部队”的步伐,开启了他的规模养殖。

为发展产业、集中打造品牌、解决散养环境脏乱问题,白庄镇党委积极争取项目,投资近900万元,建成24座面积超7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大棚和超过300平方米的草料库,截至目前,园区规模已达2万平方米,牛羊存栏量超4000余头,通过园区厂房出租、牛羊肉销售、草料种植、牛羊幼崽出售、牛羊有机肥出售等产生直接或间接效益达150余万元,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模式。

来到白庄镇条井村村民马福清的养殖场内,记者看到,一匹匹骏马正在遛弯,在此起彼伏的马蹄声中开启了马福清忙碌而幸福的一天。

饲草棚、散养牛圈、定位牛圈……“标准化的养殖场里,按照‘人畜分离、集中建圈、科学养殖’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养殖棚,不仅优化了人居环境,还实现了生态环境与养殖产业的协调发展。”有着30年养殖经验的马福清说道。

马福清养了260头肉牛、50匹马,对于他而言,科学化的养殖让他省了不少财力和精力。作为村里的养殖大户,他们家从爷爷辈开始就搞养殖,一路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也让他积累了不少丰富的养殖经验。

这几年,他还流转了村里的3公顷地,种植玉米、燕麦等农作物,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创新探索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新模式,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绿色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农业方式,它把多种废料重复利用,做到不浪费不污染,这既符合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打造农业生产的‘新产业链’,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对于未来的规划,马福清早就盘算好了。

科哇片区7个村因地制宜,采取“支部引领、大户带动、群众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大场大户致富引领作用,引导养殖户由传统散养向设施精养有序转变,辐射带动养殖产业扩群增量、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循化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引导农牧民,依托科哇片区靠近夕昌天然草场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吸纳各方资金,赋能牛羊养殖,逐步实现了人畜分离,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的养牛新模式,树立了牛羊养殖产业发展的新标杆。

记者离开科哇片区时看到,地里的小麦一片碧绿,郁郁葱葱,一排排养殖场错落有致。放眼望去,一幅“绿色”种养殖相结合的画卷一览无余,一个个“新农人” 正努力蹚出一条条种养结合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