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民和县】蜜蜂养殖让群众过上“甜蜜生活”
来源:    时间:2023年05月31日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摄影报道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前河村的穆蜂斋蜂业有限公司,宽敞的院子里放着许多盛满蜂蜜的白色圆桶,不远处的一片草地上,一位中年男人正头戴防护网,在一个个蜂箱前徘徊。他就是这家公司的老板——马克英。

记者走近放置蜂箱的草地,箱子侧边的小孔里蜜蜂飞进飞出,“嗡嗡”声在耳边萦绕。只见马克英动作轻柔地打开蜂箱,里面的六层蜂脾就显露了出来,将其取出刮开蜂蜡,里面流出的蜂蜜让人垂涎欲滴。

前河乡是一个天然的养蜂基地,这里退耕还林面积大,有大量的野山花和天然的槐树林,为养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地。“养蜂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作为‘空中产业’不与粮果争农田,不与畜禽争饲料,是利用资源而不消耗资源的绿色产业。”马克英说道。

马克英是前河乡养蜂的代表人物,他家的养蜂史最早可追溯到其曾祖父那一辈,距今已经有近200年的养殖历史了。最初,马克英的祖辈们养殖的一直都是中华蜂,但是由于民和县花期较短,蜂蜜的年产量较低,他在开始养殖蜜蜂时便致力于引进新的蜜蜂品种。养殖过程中马克英积极引进了意大利黄蜂(简称西蜂) ,主动学习各种养蜂技巧,现在他的蜂蜜产量较之前已经增长了数倍。

“你看,这些蜂脾里面就是蜂蜜,一般我们要等到它的两边都被蜂蜜包裹住以后再将它放进这个摇蜜机中进行取蜜。”马克英为记者演示着取蜜的步骤。马克英告诉记者,他爷爷辈那时候取蜂蜜都是将整个蜂脾放在锅里面蒸煮取蜜,这样的方式不仅会流失蜂蜜的营养价值,还会将蜜蜂全都杀死,无异于杀鸡取卵。后来他父亲养蜂时,会提前用专用的熏香将蜜蜂熏出来,然后再进行蒸煮取蜜,这样虽然保全了蜜蜂,但还是会损伤蜂蜜的营养价值。

“我开始养蜂后,就买了专门的取蜜设备,像现在这样摇蜜,不仅不会损害蜜蜂,还能最大程度保持蜂蜜的营养和口感。”马克英说。

自从开始养蜂,马克英就一边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一边探索着养蜂的产业化发展。2008年,马克英联合当地20户蜂农成立了民和县明康专业养殖合作社,2016年马克英在前河村成立了海东市穆蜂斋蜂业有限公司,主营蜂蜜、花粉、蜂王浆、黄蜡、蜂胶等产品。在之后的几年里,马克英带着自家蜂蜜相继参加了青洽会、农展会以及省内外的产品推介会。

“这种原生态的野花蜂蜜吃起来不仅不腻,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自从在青洽会上买了一罐后,我家的蜂蜜就认准它了。”西宁市居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之前自己都是托朋友从民和购买,这几年“穆蜂斋”的蜂蜜可以在网上购买以后,他就一直网购“穆蜂斋”蜂蜜。

目前,马克英养殖西蜂、中华蜂共计2700余箱,年产蜂蜜200余吨。“这几年不论去哪里,我们的蜂蜜都很受欢迎,6月份我们还要去泰国展销呢。”马克英高兴地说道。

尝到了发展甜头的马克英凭着多年的养殖经验积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他把蜂箱分给群众,并向群众传授养蜂技术。

在马克英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有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抖音直播带货。据马克英介绍,过去“穆蜂斋”的各种产品线上销售渠道主要是以“832”网络销售平台为主。近几年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公司也开始规划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推广销售。“为了办好我们的直播间,公司从四川省成都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地招聘了12名主播,自今年2月份开始,我们每天进行两场直播,目前已经成交两万单,销售蜂蜜2万斤,达成交易额76万元。”马克英表示,预计今年公司年产蜂蜜将达到300吨,产值将突破千万。

马成林是村里的脱贫户,一家人靠养殖几头牛维持生计。为了增加收入,马成林看中了山野中的野蜜蜂,想要把野蜜蜂引诱回家养。钉蜂箱、收蜂群、分蜂箱……马成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从零开始,养殖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就及时向马克英请教,随着养殖技术的逐渐成熟,他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如今,在“党支部+”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前河村有10多户群众都在养殖蜜蜂,每户养10箱至30箱不等,每箱产蜂蜜约10斤至20斤。这里的群众,就像这蜜蜂一样,酿造出“甜蜜”的生活。蜜蜂养殖业已经成为前河村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和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力引擎。

为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促进乡村振兴,前河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积极引导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者因地制宜发展蜜蜂养殖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将计划争取资金壮大蜜蜂养殖产业规模,推动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前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文龙说。

“我们将在持续发展蜜蜂养殖产业的基础上,借助乡村振兴产业平台,持续推动现有产业良好发展,同时深挖当地特色资源,推动其余产业的‘重生’,让前河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前河乡乡长朵海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