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乐都区】118名绣娘喜领订单工资
来源:    时间:2023年06月20日    

海东日报实习记者 朵玉雪 报道

616日,海东市乐都区芦花乡党委、政府在新文明实践站举行第一次订单工资发放仪式,共计发放资金22490元,覆盖绣娘118人。

记者在当日工资发放现场看到,绣娘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芦花乡本康岭村绣娘李存梅用自己的青绣手艺赚到了800元。据芦花乡党委副书记许乃奎介绍,这批订单是由乐都区工会和区商务局联合发起的消费扶贫活动,共制作车挂件3000个、颈椎枕200个,收益达7万余元。

近年来,芦花乡党委、政府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推青绣产业发展,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群众就业多渠道,走出了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为切实发挥产业作用,以文化传承保护与带领当地妇女增收致富为“双目标”,芦花乡探索出了“扶贫+青绣”产业模式,使200名妇女掌握了刺绣技艺,目前共征集绣娘优质刺绣作品400余件,收益达18.7万余元,绣娘收入平均每月增加1000元。同时,与乐都区中医院合作,共同开发香包、颈椎枕、腰垫等产品,真正实现用刺绣“绣出幸福”。

据了解,芦花乡共有15个行政村,是乐都区9个深度贫困乡之一,有8个脱贫村。全乡共有户籍人口22257638人。2018年芦花乡实施整乡易地搬迁项目,共搬迁农户20347007人,其中以七里店、梦圆居两个安置小区为主进行集中安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后,群众进城上楼,由村民转变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家庭收入以劳务输出为主,部分青壮年妇女因子女上学、照顾老人无法外出务工,全乡在家待业的725名妇女的就业问题成了老大难问题。

芦花乡党委、政府根据就业调研情况,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摸排群众就业意愿,深入了解乡村传统优势,主动研究,为群众增收想法子、出点子、找路子。通过多次摸底、研究,发现刺绣作为一种民间指尖技艺,在农村有很深厚的底蕴,深受农村妇女喜爱,辖区内还有刺绣产业致富带头人,决定以发展刺绣产业,通过争取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开办芦花乡易地搬迁安置区东西部协作青绣帮扶车间,将“指尖技艺”转变成“指尖经济”,既传承发扬了河湟传统文化,又能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帮助搬迁群众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劳务收入、改善群众生活。

“自下订单以来,这是第一次发工资,我领了1790元,是最多的一次。”青绣车间负责人绣娘张仁欠什姐高兴地说。作为车间负责人,她平时除了教绣娘们刺绣技术,也会去别的地方学习观摩,回来之后给绣娘们做培训,让做出来的绣品样式更好看、种类更丰富。她告诉记者,绣品是以计件的方式计算报酬,绣娘们可以集中在车间刺绣,也可选择在家中自行完成绣品后交回成品,多劳多得。

“我年纪大了,外面找不上活儿,我能靠刺绣‘吃饭’很高兴,这次我领了180元,争取下次能领更高的工资。”年近六旬的孙月英说。

近年来,乐都区芦花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次举办“展巾帼风采·绣时代主题·助乡村振兴”和“浓情迎端午·巧手绣荷包·增收促振兴”等刺绣活动,积极发挥刺绣致富带头人领头雁的作用,实现家门口就业,拓宽妇女就业渠道。

谈到青绣工艺未来,许乃奎说,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青绣产业+河湟文化”战略布局,积极推进现有产业做细做精,将服装刺绣等高端化;在制作工艺、设计理念等方面继续提升,在发展中传承保护刺绣这门古老的艺术文化,让这个流传千年的指尖艺术带领芦花乡的妇女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