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胡生敏 朵玉雪 报道
层层叠叠的乡间梯田,错落有致的村落民居,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美丽乡村车水马龙……初入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记者感到兴奋不已。
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道帏乡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破解了产业发展难题,乡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一缕藏香飘千里、牛羊奔出致富路、振兴路上携手同行。
在道帏乡,小乡村藏着大产业,闯出了大名堂。
藏香飘满致富路
随着起伏的山脉一路前行,记者来到道帏乡比隆村的吉祥珍宝民族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祥珍宝公司),这里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制作藏香。走进宽大的院落,一股浓浓的藏药味道深入鼻息,院子里铺满了各种各样经过浸泡的药材。
“别看我们公司只是一个小小的院落,生产藏香的产业链也算是很完整的。”公司负责人才本加说罢便带领记者参观。原料储藏室、藏香制作室、药材晾晒场地、加工车间、成品展示厅……在才本加的介绍下,一条完整的藏香产业链呈现在眼前。
才本加告诉记者,藏香从生产到销售最少要经过11道制作工序,用于制作藏香的药材需要在水中浸泡20多天,使其香味充分被激发,然后经过晾晒、粉碎、研磨成木浆,再将其晾晒成型后磨成粉末状,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几十种藏药和香料,放入器具使之成型,再经晾晒,最后进行包装。
看似是一个家庭作坊,实则是公司化的运营。近年来,道帏乡致力于扶持满足加工条件的家庭作坊逐步向合作社、公司转型,实行“党支部+公司+农户”运营模式,加大经营管理水平,促使藏香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家庭作坊,比较小,通过乡上的扶持,现在慢慢形成规模了,很有发展前景。”前两年,才本加去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等地考察学习。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沉淀,才本加积累了丰富的藏香生产经验,信心十足的他在2013年3月创建了吉祥珍宝公司。
才本加制作藏香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公司成立之初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资金短缺,导致生产设备不足,制作藏香的香料也很短缺,后来在循化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统战部门以及道帏乡党委、政府的帮扶之下,才本加的公司才慢慢渡过难关,走上正轨。
看到只有父亲一人制作藏香,销量不稳定。才本加的儿子东智便在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帮衬父亲,让父亲教授藏香制作技艺。“除了想让藏香生产扩大规模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也想让制作藏香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东智说。
“我们的藏香主要通过线上销售,线上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70%,批发和零售也是通过线上交易完成的。”才本加向记者介绍。如今,父子俩和批发商合作,通过淘宝、微信等平台销售藏香,每月收入能达到两三万元,年收入达到50万元左右。截至目前,吉祥珍宝藏香在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点已达20余家。
道帏乡党委副书记才让太告诉记者,吉祥珍宝公司作为地方扶持企业,目前已对循化县道帏乡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头示范和积极推动的作用,现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人的就业问题,其中也惠及村里的脱贫户。
“农忙时我们就去地里忙活,农闲时就来这里做工,每月有三四千元的工资嘞。”村民公保加对于能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很是满意。
“我们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和培育乡里的致富带头人,并争取相关的资金扶持,去年吉祥珍宝公司就得到少数民族扶持资金15万元以及农科局的项目扩建资金20万元。”才让太说。
如今,通过扶持,才本加购买了藏香制作辅助机器,在保证藏香原料品质不变的基础上,产品得以实现量产。
吉祥珍宝公司以古老藏香文化理念为指导,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了零添加、纯自然的特色藏香。制作出的藏香,香飘四方,早已家喻户晓,目前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起未来发展,才本加说,公司将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并通过有效整合地区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核心竞争力,把吉祥珍宝民族工艺品打造成真正的民族品牌。
牛羊撬开“幸福门”
走进道帏乡的另一个村——贺塘村,只见绵延不绝的山峰一直延伸到云端处,不远处的山坡上时隐时现的牛群不时传出几声低沉的“哞哞”声。这里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山草坡,饲草资源丰富,当地群众有养殖牛羊的传统。
“这里集中养殖了1000多只藏羊和200多头牦牛,是乡上唯一一家集中养殖牛羊的基地。”循化县学均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贺塘村党支部书记张学均指着20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贺塘村以“支部引领+合作社+养牛户”的模式抱团发展牛羊养殖,不仅节约了养殖成本,而且促进了养殖规模化,为贺塘村村民增收致富打开了一扇窗。
“一头牦牛至少获利1万元,不仅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也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说起村里的生态养殖,张学均底气十足。
张学均介绍,贺塘村有纯天然的生态资源,周围草山较多,经过放养的牛肉质细嫩,市场效益好。政府对养殖户有专门的扶持政策,去年就得到了少数民族扶持资金20万元用来发展养殖业。
如今的“光明大道”,曾经也经历了不少曲折。
“刚建立这个大棚的时候,设施简陋,冬天太冷,夏天太热,粪便也不好处理。养的牛也是外地引进的西门塔尔牛,不适应这里的高原气候,不长肉膘,卖不了好价钱。”说起之前的养牛经历,张学均满是感慨。
如今,张学均自己贷款投资200万元,加上乡上的相关扶持,已经将大棚扩大至2000平方米,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张学均还把原来的西门塔尔牛都换成了牦牛。“因为牦牛更适应这里的高海拔环境,不仅耐寒,而且肉质鲜嫩,市场价格也好。”经过调整,张学均现在的收入比之前高了不少。
近年来,道帏乡坚持把培育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养殖大户的示范引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一人富不如全村富。张学均也想在养殖致富的道路上为村民“分一杯羹”,马佩俊就是其中之一。马佩俊在没加入养殖队伍之前,常年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但一年下来的收入也只有2万多元,挣不到钱也顾不上家。去年,张学均找到马佩俊,向他讲述这本“养牛经”,之后马佩俊便也走上了养牛致富的道路。
“在家门口挣钱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靠养牛也能致富了。”据马佩俊介绍,他去年将16万元积蓄投入养牛产业,一个月就有了3万多元的收入,是以前收入的好几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养牛养羊无疑撬开了贺塘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门”。如今,贺塘村养殖基地已经带动村里10余户脱贫户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才让太表示,对于贺塘村的村民而言,贺塘村的绿水青山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他们的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道帏乡将充分利用天然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集农、林、牧于一体的经济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牛羊养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不断拓宽乡村振兴的“牛路子”,鼓起村民的钱袋子,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驻村帮扶暖民心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巷道干净多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幸福感也提升了……”提起一波又一波来到古雷村驻村的工作队,村民们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刚来古雷村的第一印象就是海拔比较高,离县城远,但是村容环境较为整洁,民风淳朴,和群众相处起来比较舒服。”驻村不到3个月的工作队员祝加朋向记者描述着他眼中的古雷村。
在青海省公安厅担任二级警长的祝加朋虽然刚来驻村不久,但他一直秉持着为村里做些实事的初衷,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为群众争取着各项利好政策。
古雷村是道帏乡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教育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古雷村驻村工作队经常调研走访,询问村民需求、关心村民健康,着重办理群众最期盼、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古雷村是一个具有浓厚教育气息的村落,也是全乡博士生最多的村子,这让驻村工作队更加坚定了“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古雷村投资8万余元的村儿童图书室建成投用,图书室还配备了阅读桌椅、书柜、投影仪、取暖、照明等设备,给村里的儿童搭建了一个阅读学习的平台。
今年7月26日至8月1日,古雷村驻村工作队在道帏乡中心小学开展了主题为“守望春天 陪伴成长营”的系列活动,邀请社会爱心人士参与,为30名困境儿童每人提供教育补助资金1500元,为5名困难大学生人均提供教育补助资金3200元,共计救助金额6.1万元,并为古雷村80名儿童开展为期5天的教育服务,包括课业辅导、体育锻炼、阅读引导、自我保护知识小课堂以及兴趣拓展、团队合作等形式多样、内容实用的多项活动。
为缓解道帏乡群众看病难的现况,古雷村驻村工作队邀请了青海塔尔寺藏医院医疗队一行12人为道帏乡群众开展免费医疗服务。义诊涵盖了循化县道帏乡所辖27个行政村,就诊人数达1000余人。通过为期2天的义诊,免费发放药品4000余份,价值约17万元。
“这里离县城比较远,村民有时候遇到一些小病小痛就硬生生给扛过去了,这次活动发放的免费药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的就医问题。”古雷村藏医索南加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驻村工作队是与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密的一支队伍,驻村就是来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祝加朋表示,作为千千万万基层工作者中的一员,在接下来的驻村工作中,他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点点小事做起,帮助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过上幸福生活。
采写手记:
美丽乡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小乡村也能办起“大产业”。眼下,道帏乡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振兴乡村的故事,是海东市基层乡镇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实践,是乡村振兴坦途上的一个个缩影。如今,走进海东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处处都散发着撬动经济发展的美好图景。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正成为城里人眼中的“画里乡村”和“梦里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