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循化县】小鹌鹑变身“金凤凰”
来源:    时间:2023年09月07日    

海东日报记者 李晓娟 通讯员 循组 王桂萍 报道

天上飞禽,地下鹌鹑。初秋,走进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河北村的鹌鹑养殖基地,还未进入养殖房,就听到“啾啾”的鹌鹑叫声。养殖房内,只见成千上万只体型滚圆、毛色灰褐相间的鹌鹑在养殖架上欢快地鸣叫。上前观察发现,鹌鹑的形态与雏鸡很相似,它们竞相争抢着食物,不时还有鹌鹑蛋滚落到养殖架下方的蛋槽中。

养殖鹌鹑这件事,在整个循化县甚至全海东市都是非常稀奇的事情。2016年,1983年出生的撒拉族小伙韩成德成立循化县德伟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了漫漫养殖路。

对于韩成德来说,养殖鹌鹑并非偶然。“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一直以来都只能靠种地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韩成德说,早年在外漂泊打工期间,他有很多接触到创业成功人士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逐渐产生了创业致富的念头。2014年,韩成德返乡在自家地里搭建起了鸡舍,开始了创业之路。由于缺乏关键技术,养殖过程中韩成德遇到了重重困难和挫折,几度有了放弃的念头。

“遇到困难,政府及时出面帮忙解决,让我的底气更足了。”在韩成德面临技术困境时,积石镇党委、政府引来技术人员帮忙解决,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

有了技术人员的帮助,韩成德不仅渡过了困难,而且也积累了养殖经验。从起初简单的鸡舍到现在成立养殖合作社,在技术人员的介绍下他又了解到了养殖鹌鹑的好前景。

此后,韩成德便成了循化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养殖鹌鹑在循化县乃至全市、全省的市场都是一片空白,而鹌鹑蛋是中国药膳之一,营养价值是鸡蛋的四倍。当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很快办理了手续,在东西部协作政策扶持下还帮忙修建了厂房。”沐浴着政策的东风,凭着撒拉族汉子敢拼敢闯的一股劲,韩成德辗转各省,学习养殖加工技术和经验。201610月,他从四川省首次引进了3万羽鹌鹑苗,并邀请专业养殖技术人员到合作社进行现场专业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学习,韩成德掌握了关键技术,首批鹌鹑苗成活率高达95%。经过几年的发展,养殖鹌鹑赚了钱不说,这项产业又成了当时精准扶贫的扶持产业,让合作社步入了正轨,并被列为循化县的重点产业之一。

现如今,小鹌鹑发挥完扶贫的作用后,又变身“金凤凰”,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目前,韩成德的鹌鹑养殖已形成产业链。该公司加工生产的五香、泡椒风味的鹌鹑蛋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去壳鹌鹑蛋半成品除了供应省内,还销往甘肃省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每斤鹌鹑蛋卖8元,加工后可卖到每斤15元左右,年总销售量可达到400万元,利润在60万元左右。

眼下,走进韩成德的鹌鹑养殖房,一间间孵化舍、育雏舍、产蛋舍整齐有序排列。目前,养殖鹌鹑达3.5万羽,日产鹌鹑蛋600斤左右。

这些年,鹌鹑养殖成就了韩成德,他还以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循化县绿农农林开发有限公司,鹌鹑养殖实现了全自动化,注册了伊巷商标,在积石山下开辟了一条鹌鹑养殖的致富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看到韩成德在鹌鹑养殖上挣了钱,不少村民争相前来取经或寻找就业门路。这时,韩成德从老板变身技术员,为大家悉心传授鹌鹑养殖的技术和经验,好让大家一起发展鹌鹑养殖。

马乙四夫是河北村的村民,由于身体残疾无法外出打工,自从在鹌鹑养殖基地上班后,每月能领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学到了鹌鹑养殖技术。马乙四夫说:“如今,我们村里在鹌鹑养殖场上班的有13人,我们能就近就地就业,学到技术不说,还能从小规模养殖鹌鹑开始,日子更有期盼了。”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希望能够扩大养殖鹌鹑规模,带着村民一起干,抱团发展,实现双赢。”谈及未来的发展, 韩成德信心满满。

如今,依托鹌鹑养殖,巍巍积石山下,一幅产业兴旺、村民富足、人文和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