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化隆县】“统种共富”奏响土地“变奏曲”
来源:    时间:2023年09月28日    

海东日报记者 张璐 实习记者 孟霞

金秋九月,硕果盈枝。

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出发,驱车4公里左右,就到达了群科镇雪什藏村。随着车子在弯多坡陡的山路上一路前行,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映入眼帘,微风拂过,仿佛能闻到氤氲在空气中玉米的香甜,一米多高的玉米挺着粗壮的“腰杆”,肆意生长。

雪什藏村地处河湟谷地,海拔1884米,属川水地区,气候温暖、日照充足、土地肥沃,有良好的灌溉条件,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全村共179900余人,外出务工的村民就达一半以上。

“这些地以前都是雪什藏村民‘划田埂而种’的地,小块农田不具备使用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条件,生产效率低,收入水平也不高。再加上路也不好走,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造成土地经营分散、闲置,土地产出率难以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群科镇组织委员李岩说。

很难让人相信眼前这些以往的分散地、闲置地,如今却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这些变化都要从“统种”开始说起。

今年8月,雪什藏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导向,通过精准核量农户水浇地,实施“统种共富”模式,标志着黄河沿岸首个水浇地土地统种工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统种共富”模式由村集体承担耕种、施肥、浇水、锄草、收割等全过程,集体经营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耕地的利用率相应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目前,全村有46户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对全社8公顷耕地试行统种玉米,进行集体化经营,利用大型机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实现生产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化。

眼前的地里统种的是青储玉米,雪什藏村的村“两委”计划主要销售给养殖大户,作为冬季牛羊的饲料。预计能产出1000公斤左右的玉米和480吨左右的青贮饲料。收割完成后,在具体收益分配方面,村集体合作社提留总收入的10%,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剩余的部分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后分红给村民。

“我年纪大了,地也种不动了,孩子们外出打工了,还愁没人种地,现在好了,村里统一耕种,还给我们分红,过两天收割玉米的时候我还可以去打工赚钱,这种‘支部种田,百姓分红’的模式真不错。”雪什藏村村民李兴青高兴地说。

实施农村土地统种之后,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外出自由去打工或进行畜禽养殖及其他副业,村民的整体收入明显提高。

在乐都区洪水镇下王家村,盘活闲置耕地用于种植蔬菜的实践正在进行。虽然下王家村是个体经营,但家家户户同时种着相同的农作物并同时收获,和“统种共富”有异曲同工之妙。

走进下王家村的田间地头,绿油油的白菜圆润饱满、青翠欲滴,村民正忙着锄草浇水。

“今年七月马铃薯丰收后,我抓紧时间把土地平整完,在5亩地里种上大白菜,镇上的农技人员全程为我们跟踪服务,开展田间管理以及防治病虫害知识指导等。”下王家村村民晏得昌看着长势旺盛的大白菜笑着说,今年的大白菜长得比去年好,预计今年亩产量达到1.8万斤左右。

近年来,下王家村凭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大白菜规模种植。据下王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应和介绍,现在,下王家村春种土豆夏收获,夏种白菜秋收获,“一年两茬”的种植模式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具有早种早收、规模大、销售畅通等优势,让村民收入不断增加。

“庄稼人一定要把地收拾好,每年洋芋种完之后,我就出去打工,到收洋芋的时候回家挖洋芋,能挣两三万元,再加上种白菜的收入,一年下来收入也挺好的。”村民李守成说。

现如今,下王家村每年收获的洋芋都是订单销售,村民们不愁卖不出去,给广大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这两年,下王家村盘活37.73公顷耕地,其中24.13公顷都用于蔬菜种植。“今年我们引进的是‘鲁信69’大白菜种子,有高抗病、早熟、耐寒、抗旱等优良特质,希望今年能卖个好价钱。”王应和说,下王家村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将村里的撂荒地全都利用起来,探索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