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韩世伟
“桃花朵朵开! 开几朵? ”“开两朵! ”冬日的清晨,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次第排开的白色安置板房上,一缕缕青烟升起,悠然飘散空中。安置点内,志愿者们正在陪孩子们做团体小游戏,一旁三两老人围坐下着象棋。
在一间板房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队员、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陶晓慧正在为受灾群众做心理辅导工作。陶晓慧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心理应急救援队从19号凌晨3点抵达救灾现场后,便一直做着群众安抚工作,初期主要针对在民和县人民医院、民和县中医院住院治疗的81名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健康的初步筛查和评估,对于需要干预的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并与病区医护人员交流,告知需药物干预病例的治疗方案,建议加强观察和监测。
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朱生龙向记者介绍:“我们每天对县医院和中医院地震伤住院患者给药服药情况进行查房和追踪,对安置点受灾群众和一线工作人员的情绪、睡眠、心理等问题进行筛查和干预,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心理辅导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住院治疗患者仅剩1人,开展救援工作以来,累计给药121人次,团体辅导400余人次,心理干预4515人次,心理巡诊6000余人次。
上午9时,安置点开始热闹了起来,伴随着安置点点长的招呼声,安置点的老人们陆陆续续从板房中走出,在一片空旷的地上围坐起来。待到人员聚集,陶晓慧便站在人群中央带领众人开始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地震发生后,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存在心理恐慌、产生焦虑情绪等问题,如果不给予及时的疏导,帮助他们从灾后紧张、害怕的情绪中早点走出来,那么后期受灾群众心理乃至生理上的健康都会受到很大影响。”陶晓慧说。
安置点中老人、儿童和妇女所占比例较大,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队员在心理辅导时既满足了儿童青少年陪伴、游戏等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帮助老人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现年68岁的喇家村村民李清祥热情地回应记者道:“地震发生后,连续几天没睡好觉,一直担心害怕有余震,这几天好多了,这些医生给了我们很多关心关爱,安慰我们,还给我们提供感冒药,真的很感谢。”
灾难终将过去,疼痛永不会阻挡希望的生长。如今的喇家村安置点,装有电热板的盥洗间早已投入使用,一条条供水管道在安置点接通,就连受灾群众居住的板房内墙上也挂着光纤网线……一间间活动板房内,受灾群众脸上的笑容又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