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化隆县】在化隆,他的故事被广为传颂
来源:    时间:2024年06月07日    

海东日报记者 李永兰 报道

起伏的山峦、田里的青苗、路边的牛羊……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似乎留不住他行色匆匆的脚步。

因为他很忙,为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在村委会和乡政府之间来回奔波,哪怕是村民家的羊找不到了也要找他帮忙,那些风光旖旎的景色自然也就顾不上去欣赏。

当全县上下推行“统种共富”模式后,他把自己流转的253公顷土地且剩余4年的经营权归属村集体,宁肯自己每年少挣36万元,也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他就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镇德加村村委会主任朱公保才旦,他的故事,正在化隆大地上被人们口口相传。

他的经历不一般

今年36岁的朱公保才旦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记者见到他时,身着一件洁白的T恤,党徽在胸前闪闪发光,说话慢条斯理,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如果说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谁也不会相信,但事实的确如此。

朱公保才旦兄妹3人,他排行老二,姐姐出嫁后第二年,母亲因病去世,那年他15岁。正在上初一的朱公保才旦毅然决然地辍学回家,和父亲一起挑起了家中的大梁。

实际上,朱公保才旦上学时,是班里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老师和家人劝他不要辍学,但他是个很固执的人,一旦决定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那会儿家里条件实在太差,就连一年56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我是男孩子,身强力壮的,出去打工肯定没问题,要为父亲分担压力。”提起辍学的经历,朱公保才旦眼神中除了遗憾,还有坚定。

15岁正值青春年华,朱公保才旦却开始了打工生涯。在那个窘迫的岁月里,朱公保才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后,对发家致富有了更深的执念。

16岁时,朱公保才旦在甘肃省一家水电站当计票员,他放弃休息日,日夜加班,8个月时间挣了6800元。回家的路上生怕被偷走,他紧紧捂着这“第一桶金”,回到家后全部交给了父亲。看着父亲的笑容,他也乐开了花。

“我是挣多少存多少,舍不得花,就想着分担父亲的压力,反正在公司都是包吃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公保才旦对自己仍感满意。

后来的十几年间,朱公保才旦奔赴全省各地经营中药材生意,挣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

28岁那年,朱公保才旦将最后的落脚点定在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他用积蓄在都兰县的一条小巷子内,开了上下两间专门批发生活用品的小商铺。

宏愿在心里萌芽

就在朱公保才旦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时,一天夜里,吃过晚饭的他接到一个电话,而这通电话彻底打破了那晚的宁静。

这个特殊的电话来自老家德加村的一位老党员。朱公保才旦记得很清楚,这通电话持续了很长时间,电话里除了长辈对他的嘘寒问暖,最多的话题就是让他回家竞选村干部,很多老党员觉得朱公保才旦年轻气盛,聪明机灵,胆子又大,适合竞选。

“其实,以前就想过以后有了经济能力,一定要回村,给村里的每家每户盖一栋别墅。”朱公保才旦15岁离开村庄外出打拼时,就在心底许下了这个宏愿。这些年他一直在外创业,也知道有不少年轻人在农村创业成功。

接到这个电话后,回村带大家一起致富的那颗种子逐渐在他心里开始萌芽、生长。

深思熟虑后,朱公保才旦决定挑战自我,将商铺转让后,携妻儿回到了老家。2017年年底,在大家的一致推选下,朱公保才旦成功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从那一刻起,朱公保才旦突然感觉到身上的担子重了许多。以前,他的肩上承担的只是一个家庭的担子,而今,却是整个村子。

对于如何走好村干部之路,朱公保才旦并未觉得茫然,他迅速定下目标:成立合作社、整治撂荒地、壮大村集体经济。

德加村是个脑山地区,藏汉杂居,全村有3171196人,其中有3592人是脱贫户,全村500公顷耕地都是山地,耕地陡峭,种植难度大,全村人靠天吃饭……入户走访、做资料、处理矛盾纠纷、落实上级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他事事参与。

半年多的时间,朱公保才旦就对村“两委”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工作了然于胸。当选时定下的三个目标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实施了。

蹚出一条致富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德加村里的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耕地逐渐被撂荒,撂荒的农田足足有200多公顷。

朱公保才旦心急如焚,可如何才能把这些撂荒地利用起来,让它变成村里人的“致富田”,他一时也没有好主意。

直到2018年,在一个培训班上,有位教授讲“依托本地优势发展乡村振兴”课程,朱公保才旦瞬间对村子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路,特别是那位教授讲到的青藏高原发展有机青稞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内容,深深印在了朱公保才旦的脑海里。

回到村里以后,朱公保才旦计划利用撂荒地的优势,打造千亩青稞种植基地,发展产业。

乡村振兴真正的挑战是发展产业,而发展产业,前期的准备工作就非常多,除了需要资金投入,还得需要找个“领头羊”。

“总不能鼓动老人去带头种地吧,何况他们也没有经济基础,这可是个大事情,也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看着村内的孤寡老人和孩童,朱公保才旦发愁了。

没有“领头羊”,那就自己当!既然竞选了村委会主任,自己的职责不就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吗?经过村“两委”班子商讨后,大家一致同意打造绿色青稞种植基地,创建属于德加村的“高原农金粮”品牌。

朱公保才旦拿出52万元积蓄把全村撂荒地流转过来成了立合作社,采购种子化肥、注册公司和商标,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件件都不能怠慢,他总是早出晚归,天天在外忙碌着。

青稞种出来了,怎样才能让青稞的价钱卖得更高呢?朱公保才旦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让村民获益最大化。

2019年,朱公保才旦在德加村成立了化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从事青稞酒、酩馏酒、青稞啤酒加工销售的企业,公司现批量投放市场的青稞酒品牌已有10多个系列,其中最有名的为“化昂梦”系列。同时,也推出了青稞面、青稞炒面,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们村的酒除了在本地销售外,也会销往甘肃、陕西等地。2022年,酒厂实现了20余万元的纯利润。”在酒坊工作的尕么多杰对这条酿酒致富路充满自信。

尕么多杰之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成了酒厂的一名工人,每年多了一份收入。在朱公保才旦的酒厂里,最多的时候有20多名村民在这里上班,每年工资收入达20余万元。青稞种植基地用工最多时,朱公保才旦给村民支付的劳务费用一年高达40万元。村民通过在家门口就业,提高了家庭收入。

宁肯亏自己也要村民富

登上马阴山顶放眼四望,德加村的一块块农田铺开在山脚下,碧绿的青稞苗随风摇曳,青稞粒粒饱满,长势喜人。

朱公保才旦蹲在青稞地里,仔细地查看青稞的长势。“今年县上提出‘统种共富’后,公保主任将自己个人流转的土地无偿让给了村集体。”提起这事,站在一旁的村民尕么多来向朱公保才旦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一名村干部,朱公保才旦心中的集体永远大于个人,只要能提升村集体经济的收益,提高群众的收益,他宁肯放弃个人利益也要帮助村民致富。

5年时间,围绕绿色青稞产业,朱公保才旦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了百余户农户增收,每年在青稞种植、除草、收割时,都会雇用村里的村民。

“以前流转的253公顷土地种植青稞年收入有36万元,让出来后这块收入归村集体和村民所有,这样就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朱公保才旦说,他流转的土地是10年的经营权,化隆县推行“统种共富”模式后,他把剩余4年的经营权归属村集体用以“统种共富”,种植的青稞收入20%归村集体,80%归村民所有。

“以前把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年租金最高120元,‘统种共富’模式下每户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应该不成问题。”朱公保才旦说。

“自从公保主任回来以后,我们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撂荒地有人种了,硬化路也有了,我们骑着三轮车就可以到田间地头。村里每年还发放土地流转费,广场、路灯等这些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我们的日子开始有了奔头。”在村民眼中,朱公保才旦就是他们的“领头羊”。

“统种共富”实现了土地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农村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提高群众的收益,最终实现村集体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绿色青稞产业的发展,仅仅是德加村转变发展思路,调整农业结构的开始。”谈起今后,朱公保才旦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