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岩子 报道
初秋的青海东部门户大地,夏粮归仓,秋田葱翠。
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夏家河村的河滩谷地,这里的玉米地里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秋收图景。
“现在收的是甜糯玉米,抓紧采摘后直接送到村里的加工企业去。”在玉米田埂上,夏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夏龙和驻村第一书记甘万和看着装满玉米棒子的塑料筐笑得眉眼弯弯。
夏家河村是一个脱贫村,全村6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94户1233人,耕地面积132公顷,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
走好乡村振兴路,党的领导是关键,产业发展是基础。摘掉穷帽、拔掉穷根的夏家河村党支部,在古鄯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积极探寻适宜夏家河村的乡村振兴产业。
2022年,夏家河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把眼光放在全膜玉米种植上,着力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上谋出路,并在665万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的支持下,夏家河村甜糯玉米分拣加工包装车间项目获得批复并正式启动建设。建成1050平方米的玉米分拣车间、410平方米的堆场等。
今年,夏家河村再次争取有效衔接资金238万元实施了无尘车间、环氧地坪等配套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后由一家有资质的企业承包经营,并于8月27日正式投产运行。
据夏龙介绍,今年流转了村里20多公顷土地种植甜糯玉米,加工企业按照每个0.8元收购,每亩地按3000个玉米棒子估算,一亩地的玉米棒子收入达2400元,另外玉米棒子采收后,玉米秸秆青贮后还能卖上一些钱,这样下来一亩地就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走在田间小路上,路两侧的空地上摆满了装着玉米棒子的塑料筐,五六十名村民有的采收棒子、有的分拣装筐、有的抬筐装车……夏家河村花甲老人祁桂女一边分拣棒子一边笑着说:“年纪大了,外面打工找不到活,在家里也是闲着,现在在地里铺膜、除草、掰玉米棒子,一年下来也能补贴一些家里的油盐酱醋钱。”
夏龙告诉记者,采收玉米棒子按件计酬,多劳多得。“春耕备播、田管除草期间,每个月用工量能达到30多人,这几天采收玉米棒子的用工量达到了60多人,其中夏家河村的务工群众就有40多人。”夏龙说道。
记者来到村里的甜糯玉米分拣加工包装企业——青海夏家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送玉米棒子的农用车进进出出,生产车间里加工设备嗡嗡作响。走进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条生产线全马力运转,放在传送带上的玉米棒子经过去皮、去头去尾、冷却风干、灭菌等环节后,一个个玉米棒子摇身变为一个个黄澄澄的“金棒子”,再经分拣打包后即可入库。
“我们从8月27日起正式投产,日均可生产成品玉米棒子约3万个。”该企业负责人张晓丽介绍,目前产品主要有8穗装礼盒和10穗装电商包装盒两种类型,线下以西宁集散中心批发销售为主,辐射省城及青海省各州市县的超市,待规模量产后逐步延伸开拓省外市场。
记者看到,该企业注册的甜糯玉米产品商标图案上部由一个黄色玉米棒子、三条绿色河流和蓝色圆圈组成,图案下部为汉字“夏家河”。对此,张晓丽介绍,蓝色圆圈象征着湛蓝的青海湖、三条绿色河流符号象征着流经民和县的黄河、湟水河、大通河,金色玉米棒子图案代表着民和产粮大县,“夏家河”三个字体现了商品产地。
企业投产运行,不仅让夏家河的玉米“金”装上市走向消费者餐桌,也让有意愿的夏家河村民变身“上班族”。记者了解到,目前夏家河村与租赁企业暂时签订5年承包经营合同,按照合同约定,企业每年向村集体缴纳承包费30万元,并吸纳本村20余名村民在企业务工。
夏家河村的脱贫户夏英在该企业做保安,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让夏英在家门口也有了一份工作。村民何海莲不仅成了该企业的一名工人,还当上了玉米去皮车间的班长。
“企业投产后,已经吸纳夏家河村20多名村民来企业务工,其中脱贫户有6人。”张晓丽表示,甜糯玉米加工期大约有七八十天,期间为上班员工提供免费午餐、晚餐,务工人员8小时上班期内日均工资200元,8小时外愿意加班的另外按每小时12元给付加班薪酬。
张晓丽表示,企业刚刚起步,生产规模不大,用工量有限,今后伴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将吸纳更多村民来企业务工。
“村里有了龙头企业,我们对发展甜糯玉米种植产业更有信心。”夏龙表示,明年将流转50多公顷耕地继续扩大甜糯玉米种植规模,同时坚持走“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动员农户积极参与种植。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村企合力,着力在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联农带农效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拓市场空间上挖潜力、寻突破,努力打造夏家河村甜糯玉米产业园,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谈及今后的打算,夏龙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