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互助县】高原菜园绘就七彩画卷
来源:    时间:2025年03月10日    

海东日报记者 孟霞 通讯员 雷云佼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青海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国栋向中外媒体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图景:“青海省冷凉蔬菜正在以燎原之势迅速壮大起来,冷凉蔬菜已经成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青海农业生产的一张亮丽名片。”这番发言迅速引发关注,而千里之外的互助县南门峡镇,正用鲜活实践诠释着“两会声音”如何落地生根。

正如王国栋代表所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南门峡镇的成功实践,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生动践行。

近年来,南门峡镇依托独特的高原冷凉气候,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原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每年夏天,连片蔬菜在南门峡湛蓝天空下铺展成一片绿海,荷兰豆、西兰花、娃娃菜等高原冷凉蔬菜舒展着鲜嫩的叶片,满载蔬菜的冷链运输车穿梭其间。这座平均海拔2800米的生态小镇,正以蓬勃的产业实践,为全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持续擦亮互助“七彩农业”名片,贡献着“绿色力量”。

“高原的冷凉气候不再是制约,而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南门峡镇党委书记石玉璞介绍,南门峡依托独特的冷凉气候条件,创新推广种植高原冷凉蔬菜,构建起从育苗、种植到冷链运输的完整产业链。高原冷凉蔬菜逐步成为当地“产业明星”。

但在刚开始,“产业明星”的出道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种青稞每亩赚300元,种荷兰豆能赚4000元,但从来没有先例,谁敢冒险?”村民们犹豫不决。西山根村带头尝试,经过充分调研学习,引进荷兰豆种植技术,经过几年摸索,荷兰豆产业大获成功,一下子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这场始于多年前的“破冰行动”,如今已成燎原之势。龙家祥就是荷兰豆产业的受益者,原本仅有几亩薄田的他,如今已发展成拥有500亩基地的“蔬菜大王”,年收益超百万。他的种植园里,40名村民常年务工,采摘季用工逾百人次,“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比赚钱更踏实”。

南门峡高原冷凉蔬菜种植协会负责人雷有威感慨道:“当年全村观望,现在家家参与。”在镇党委统筹下,以西山根村为中心,涵盖周边各村的“支部共建+特色种植”联盟成立了,曾经的“试验田”蜕变为“黄金产业带”。

“冷链加工贮藏车间在采摘季节每天至少有30余名工人对高原冷凉蔬菜进行分拣装箱,工人都是附近村民。这些蔬菜将通过物流专线运往上海、香港的蔬菜批发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雷有威介绍。去年,协会通过与省外4家意向企业和供港蔬菜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了蔬菜运销渠道。

南门峡镇的167余公顷荷兰豆、生菜、娃娃菜、菜薹等10余种高原冷凉蔬菜源源不断发往省内外,甚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带动5000余人次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群众增收超过2200万元。

“高原冷凉蔬菜教授工作站”的技术加持下,蔬菜损耗率直线下降。更令人振奋的是,互助县与粤港澳企业签订的战略协议,让“基地直采+冷链专线”模式常态化,雪山脚下的“菜篮子”与香江之畔的“餐盘子”实现无缝对接。

此外,南门峡镇以深挖乡土文化底蕴、打响“南门峡好风光”文旅品牌为核心,将农业景观与艺术创意深度融合。通过打造彩色油菜花海和连片冷凉蔬菜大地艺术景观,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的全季旅游链条。南门峡镇创新推出“相约七彩燕麦川·畅游山水南门峡”系列主题活动,举办文化旅游艺术节、高原徒步大赛、华锐藏族服饰展演、非遗香包青绣大赛、星空露营节等特色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带动南门峡镇及磨尔沟村、七塔尔村等周边村庄750余家餐饮零售商户增收。这种“冷凉蔬菜+浪山经济”的奇妙碰撞,正是南门峡镇农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我们种的不仅是蔬菜,更是高原的绿水青山。”石玉璞感慨道出发展真谛。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南门峡水库,冷链车与观光车并驾齐驱的景象,恰是南门峡镇“生态变现”的生动注脚——这里既有“伸手可摘白云”的诗意,更有“万亩菜田生金”的实干,正以冷凉蔬菜为支点,撬动生产、生态、生活的三重变革,在七彩农业的壮美画卷上挥洒出最鲜亮的“南门峡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