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卫正芳 朱得君 报道
“我们目前共养殖40万羽蛋鸡,最高峰的时候每天的产蛋量能达到15吨,约48万枚,基本能满足全省近十分之一人口每天的鸡蛋食用需求。”青海化青蛋禽养殖基地负责人韩晓东说。
春分过后,黄河岸边一大片翠绿的冬小麦在经历了漫长寒冬的蓄力后,慢慢开始返青吐绿,位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青海化青蛋禽养殖基地在一片绿意里显得拥挤又宁静,负责人韩晓东一边在手机上观察7号鸡舍的实时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养殖基地。
产蛋高质高效的秘诀,便藏在这鸡舍中。
跟随韩晓东的脚步往里走,一座现代化的蛋鸡“智能别墅”便展现在记者眼前:恒温恒湿的环境凉爽舒适,全能蛋鸡“饲养员”靠谱负责,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智能给料系统一键即可迅速填满料槽,一枚枚圆润光滑的鸡蛋随着传送带缓缓而出,工人们手法娴熟地进行着分拣与包装。
“我养了十几年的鸡,从没想过有一天还会跟机器人做‘同事’。”
在韩晓东的引导下,记者见到了他口中的新‘同事’——木鸡郎,一个通体银灰色、高约3米的机器人,通过四轮驱动可灵活“行走”,机身配有摄像头和若干传感装置,可逐笼对蛋鸡的生理状态、产蛋情况、饲料状态、水线状态进行监测。
“以前,寻找死鸡、弱鸡、绝产鸡等一直是养殖企业的痛点。”韩晓东说,养殖基地有4栋鸡舍,每栋约有蛋鸡10万羽,而每栋鸡舍每天的死鸡数量可能只有四五只。虽然数量不多,但如果清理不及时,极易发生疫病,危及整个鸡群健康,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因人为疏忽导致监测不全面。
而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木鸡郎”,则拥有一双“火眼金睛”,通过家禽状态图像识别技术及家禽声纹识别技术等,可对每个笼内蛋鸡的生理状态、产蛋情况、饲料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大幅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也很好地破解了韩晓东说的痛点。
“在一栋10万羽的鸡舍中,机器人如果从早上6点开始工作,那么仅需三、四个小时就能完成巡检,我们的工人只需要在后台的蛋禽养殖数字平台查看它反馈回来的异常预警,就能精准定位到死鸡、弱鸡、绝产鸡的具体笼位,及时淘汰没有饲养价值的蛋鸡。”韩晓东指着电脑上的后台数据说,其中死鸡识别准确率达99%,弱鸡及绝产鸡的识别准确率达90%,能够有效减轻饲养人员工作强度、减少饲料浪费、提高产蛋率。
机器人把养殖这个“脏累活儿”变成了“科技活儿”,40万只蛋鸡也被照顾得健健康康。
“不光机器人,这里所有的设备都构成了一个智能化的养殖生产系统,只要‘一键启动’,就能够实现自动恒温、保湿等功能,让蛋鸡安居无忧。”韩晓东说,蛋鸡舒适地住在“别墅”里,饲料喂养、鸡蛋传输、鸡粪清理、调温调湿等环节也都实现自动化,多项技术配合流畅,形成了从前台到后端的一条完整智能化蛋鸡饲养链条。
——在养殖基地另一侧的饲料加工车间内,轰隆作响的机器设备正在为蛋鸡定制均衡的“营养餐”。工人们将玉米、豆粕、豆油等饲料倒入储料仓,启动配料设备,就可实现饲料的科学化配比和精细化加工;
——鸡舍内8层鸡笼整齐排列,每一层都配有食槽和传送带,一按开关,食料通过管道装进食料投放机,再均匀分散进食槽中,成千上万只鸡纷纷将头伸向笼外啄食,确保每只鸡都摄取到充足且适宜的营养,还能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
——工人按一按控制系统开关,一个个鸡蛋便“搭乘”智能化传输蛋链来到分拣车间,在经历了清洗、消毒、分拣、喷码、紫外线杀菌等检测工序后,不同大小的鸡蛋完成自动分类、自动装托,最终销往省内各大商超、市场;
——鸡舍清理出来的鸡粪则直接进入有机肥生产车间,经过固液分离、发酵、烘干、除臭等一系列流程后,加工打包成有机肥,最终回归农田,实现“料不见天、粪不落地”的环保目标。
住上“智慧巢”还不算,让蛋鸡养殖更轻松离不开鸡舍的“智慧脑”。站在养殖基地展厅的大屏幕前,各类密密麻麻的数据实时显示着各个鸡舍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通风等环境指标。实时数据超出标准范围后,依托鸡舍内的感应装置,温度、湿度、光照等调节设备能自动启停。
在传统观念里,养鸡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产业,而在青海化青蛋禽养殖基地的养殖场里,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蛋鸡养殖模式,智能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科技赋能智慧养鸡,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当“木鸡郎”巡查完最后一列鸡笼,还保留有一丝温热的鲜蛋将也将被装上货运车送至省内各地的餐桌上、冰箱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