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赵新秋 石军
5月15日,海东市首届“传承河湟味道·品味美食盛宴”美食大赛乐都区复赛在唐道·618商业广场举行。一大早,广场的参赛区早已支起16顶帐篷,酿皮、搅团、羊肉串、烤全羊、土火锅……各种美食令人目不暇接。
赛前准备时,身穿白色厨师服的参赛选手王存福手持铁钩掀开巨型烤炉的炉盖,刹那间,混合着炭香与羊肉油脂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引得路过的市民纷纷驻足。
这个来自高庙镇卯寨村的汉子将铁钩插入半人高的烤炉,双臂肌肉绷起青筋,将一只金黄油亮的烤全羊缓缓吊出。羊皮表面烤出的油脂泛着晶莹的色泽,油脂在250摄氏度高温下炸裂出细密的油泡,滴落在炭火上发出“滋滋”声响。“这是今早现宰的草膘羊羔,刚满8个月。”王存福用油刷蘸着秘制调料涂抹羊身,古铜色脸庞在炉火映照下泛着红光。“烤全羊的时候,要注意每10分钟就得翻次面,火候差半分都烤不出这种琥珀色。”
距离烤炉10米外的展位上,六旬老人赵玉旺正将青瓷碗里的甜醅递给翘首以待的市民。乳白色醪糟中浮沉着饱满的燕麦粒,清甜的米酒香与小麦的谷物芬芳交织成独特气息。“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发酵时得用柳木桶,温度要掐着节气变化来调。”老人布满老茧的拇指摩挲着陶制酒缸,一双结茧的手见证着三十载光阴。
一时间,广场东侧爆发出阵阵惊叹,洪水镇马家营村的4位面点师傅正合力托起直径近1米的千层大月饼。叠了十几层的彩色面坯分别夹着胡麻、红曲、姜黄,顶面用食用色素绘制的牡丹图案鲜艳欲滴。参赛选手将面团揉捏成莲花状荷叶馍馍,蒸笼掀开时升腾的雾气里,黄色的面花宛如出水芙蓉。一位面点师傅边擦拭着蒸笼上的水蒸气,边告诉记者:“老辈人说,面里揉进的不只是手艺,还有河湟谷地的日月精华。”
下午3点,参赛区已成“美食博物馆”。烤全羊的肋骨间撒满了芝麻,焦脆表皮裂开处露出粉嫩的羊肉;甜醅在青花碗中漾着琥珀色浆汁,燕麦粒胀得圆润可爱;焜锅馍的金黄外壳烙着菱格花纹,掰开时腾起的热气裹挟着茴香与胡麻的辛香。评委用筷子轻点月饼断面:“看这16层酥皮,每层的厚度都不超过一枚硬币的厚度,非得30年工夫不可。”
广场北角的品鉴区早已水泄不通。一位市民端起甜醅一饮而尽,沾着汁水的嘴角扬起满足笑意;身着藏袍的老者掰开焜锅馍,粗粝的手指与精细面食形成奇妙对比;网红主播的镜头前,王存福操刀分割烤全羊,锋利的藏刀划过酥脆羊皮时发出的“咔嚓”声引发直播间阵阵惊叹。来自西宁市的游客王先生连啃三根羊肋排后感叹:“这炭火气让我想起爷爷辈的冬宰节,那时候全村围着篝火分食烤全羊……”
“希望通过本次大赛,将乐都区美食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全区及全市市民。”乐都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王英告诉记者,美食大赛从3月20日开始准备,乐都区共有15家企业,20个作品进入复赛,今天共有9个参赛作品进入决赛。
这场美食大赛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是河湟文化根脉的生动传承。通过挖掘民间传统技艺,赛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乡村手工艺者搭建了展示舞台,将深藏于村镇的古法烹饪智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动能。以美食为媒介,既唤醒了民众对本土饮食文化的集体记忆,也通过技艺切磋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助力“河湟味道”品牌走出海东。
当炭火与蒸汽升腾起人间烟火,传统与创新在此交融,勾勒出一幅文化传承与民生经济共荣的鲜活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