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李永兰 报道
5月21日,对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产业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化隆回族自治县促进拉面产业发展条例》经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并批准,将于2025年7月1日正式施行。
这是全国首部有关拉面产业发展的条例,它的出台不仅为化隆拉面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法治动力,也标志着化隆拉面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一碗拉面,书写产业传奇
化隆拉面的故事,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
很多老一辈化隆人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化隆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年九旱,天灾频发,23万农民基本靠天吃饭,超过六成的农户是贫困户。
1988年,化隆人韩录前往福建省厦门市,开了一家名为“厦门第一家拉面”的面馆,成为青海拉面第一人。
韩录的成功,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化隆人外出创业的道路。此后,化隆人以“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合作方式,凭借着“一台炉、两口锅、三个人、四张桌”的简陋装备,拖家带口开启了拉面产业发展的艰苦创业之路。
“我走出化隆后的第一站是上海,在那里我开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拉面店。”化隆拉面人马牙赛没有忘记初到上海时的情景。他先是在姑姑的拉面店里当跑堂,学会拉拉面后在上海浦东开了一家拉面店,但由于没有经验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后他和家人转战江苏省南通市,在那里站稳了脚跟……
“那时根本没想过产业品牌,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有着同样经历的马玉贵坦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化隆拉面店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几乎没有一家打出“化隆拉面”或“青海拉面”的招牌。
虽然如此,但是经过4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涓涓细流终于汇成了江海。如今,化隆籍各族群众在全国337个城市和16个国家开设经营的拉面门店已达2.018万家,从业人员达11.3万人,年营业额达135亿元,化隆拉面已成为实实在在的一个产业,并且其规模占到了全省拉面产业的65.4%。
品牌之路,化隆拉面显实力
在化隆县群科镇的一家普通拉面馆里,拉面师傅熟练地抓起一把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揉、抻、拉,不一会儿,粗细均匀的面条便在拉面师傅手中诞生。这看似平凡的场景,却是化隆拉面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品牌培育滞后,多数化隆拉面店最初只能打着“兰州拉面”的牌子,虽然后来一些有眼光的拉面人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但自主品牌的影响力仍有待提升,品牌打造数量不多、意识不够。
除此之外,拉面产业发展中也存在品牌培育滞后、产业链条较短、政策支撑不够、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融合度不够、行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化隆拉面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的拉面店2015年才有了自己的名字。”拉面人马玉贵说,他2010年南下广州开了自己的拉面店,看到很多店面都有自己的名字,也给自家拉面店取名“谷尔真”,并成立公司,注册了商标。
民间对化隆拉面有提档升级的需求,政府则顺势而行。近年来,化隆县积极探索创新,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拉面产业提档升级。
在党建引领方面,2021年8月成立了全省第一个拉面行业综合党委,在全国14个城市设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
品牌建设方面,2023年5月12日成立了化隆县拉面品牌促进协会,目前在华中、华北、华南、华西、华东地区共有会长1名、副会长20名、理事52名,会员达到361名。
人才培养与金融扶持也在同步推进。化隆县组建在外拉面经营有回乡创业就业意愿和已返乡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信息库,目前已建立134名优秀人才信息,其中,38名已成功返乡创业。金融部门累计投放“拉面产业”贷款20亿元,将个人信用“拉面贷款”额度从10万元调整到50万元,将铺面租赁、面粉、牛羊肉、调料、碗具购买等上下游业务全部纳入金融服务范围,向全国化隆籍拉面产业上下游食材供应商提供30万元至100万元贷款,打造了拉面产业链“一条龙”金融服务。
同时,化隆籍拉面人积极创建“青谱”“本穆”“穆蓝”“阿旦木”等自主品牌,目前已达130家。政府也积极引导,在不同地区打造特色品牌店,计划每年打造50家品牌拉面店,提升品牌影响力。
提档升级,化隆拉面再起航
《化隆回族自治县促进拉面产业发展条例》通过并批准,让化隆拉面人更是信心满满。
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建国表示,将以《化隆回族自治县促进拉面产业发展条例》为契机,积极主动破解拉面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打好拉面产业“十张牌”,计划到2025年底,力争拉面实体店继续稳定在2万家以上,其中海外100家以上,拉面产业园入驻企业30家以上,全面推动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想让化隆拉面提档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统一食材、统一配方至关重要。早在2020年,马玉贵就返乡开起了食材店,主要经营拉面所需菜籽油、面粉、汤料、调味品等。
因化隆拉面店开在外地的居多,线上马玉贵主要通过微信小店、快手小店进行销售,偶尔也开开直播,一场直播下来也有2万元的订单。如今,化隆菜籽油、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辣椒油等产品正源源不断地通过快递发往省外,化隆拉面人开始享受到提档升级所带来的红利。
随着《化隆回族自治县促进拉面产业发展条例》的实施,化隆拉面今后要打好“十张牌”:打好区域“品牌”牌,根据不同地区打造特色品牌店;打好网络“运营”牌,加强与网络运营公司和金融部门合作,成立“化隆拉面产业运营公司”,打造拉面食材供应集中销售平台;打好产业“集约”牌,依托相关企业和基地建设全国拉面店“中央大厨房”,形成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打好人才“培育”牌,开展多形式的培训,引进高端人才,实施“凤还巢”工程;打好行业“标准”牌,制定拉面产业行业标准,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水平;打好文旅“宣传”牌,挖掘拉面文化元素,建设拉面文化博物馆,举办技能大赛和“拉面文化节”,宣传化隆旅游资源;打好民族“和谐”牌,发挥“石榴籽”工作室作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打好治理“共建”牌,加强与输入地党委政府等部门对接,开创共建共管新模式;打好走出“国门”牌,打通走出国门通道,引进相关企业,鼓励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打好服务“保障”牌,整合流动党支部和驻外办事处,转变工作职能,为拉面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十张牌’对化隆拉面提档升级的作用不言而喻。”马建国表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化隆拉面产业将继续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让这碗小小的拉面,成为化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