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民和县】从“靠天收”到“智慧种”
——民和农业的技术蝶变之路
来源:    时间:2025年06月30日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石军 摄影报道

六月中旬,骄阳炙烤着河湟大地,却丝毫阻挡不了田间迸发的科技活力。

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山乡永进村的千亩麦田里,白色地膜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宛如为土地铺上了一层整齐的绸带。微风拂过,与随风摇曳的膜侧小麦共同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的立体画卷。

“今年膜侧小麦的长势比去年还要好!去年我们种植的100亩膜侧小麦,亩产达到了400公斤,就算是部分倒伏的,产量也有300公斤,比常规种植增产显著。”民和县卡酷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维英难掩兴奋。他蹲下身,轻轻拨开麦秆,指着地膜边缘湿润的土壤说道:“膜侧种植就像‘小管家’,既能把雨水锁住,又能提升地温,特别适合咱们这儿的气候。”

周维英眼前的丰收盛景,实则源于一场持续数年的农业技术蝶变。

几年前,民和县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传统种植模式,小麦种植产量低、效益差。农民们守着土地却难见效益,面朝黄土的身影里满是靠天吃饭的无奈。

转机出现在2023年——当民和县转导乡后坪村村民马明义从甘肃省引进膜侧沟播小麦技术并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后,这项技术迅速引起了民和县农业部门的关注。同年,农业部门在转导乡建立千亩试验田,经过系统试验,膜侧沟播小麦亩均产量达370公斤,比露天种植增产122公斤,用数据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

尝到甜头的民和人并未止步。2024年,全县13个乡镇的100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周维英率先响应,在自家田里开展膜侧沟播小麦与常规种植的对比试验,结果亩均增产150余公斤。今年,全县膜侧沟播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666.67公顷,同时对播种机进行升级,以机械化赋能新技术推广。

沿着阡陌向南行进,民和县总堡乡三垣村民和诺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试验田里,膜侧小麦在白色地膜下茁壮成长,穴播小麦凭借精准的播种深度与间距,展现出旺盛生命力,大片玉米与大豆套种农田绿浪翻涌,展现创新种植景象。

“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探索复合种植模式,把膜侧、穴播技术和套种结合起来。”合作社负责人马豪杰表示,“膜侧小麦保水增温,去年亩产达到400公斤,比普通种植高出30%;穴播小麦出苗齐、根系壮,预计亩产突破500公斤。玉米大豆套种可充分利用土地,大豆固氮助玉米生长,实现一地多收!”

新技术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记者了解到,民和县农业部门通过“试验田示范+技术培训+政策扶持”三管齐下,不仅为种植户提供免费农药、肥料、技术培训,还提了供良种补贴和机械扶持。

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化身技术革新的“排头兵”,积极投身到新技术的应用实践中。

从最初的个人尝试,到政府主导的试验推广,再到如今的大规模种植,一项项新种植技术在民和落地生根,不仅改变了干旱山区小麦“广种薄收”的局面,也为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带来了新希望,成为民和县“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

当新技术在土地里扎下根,现代农业机械也奏响了田间的奋进乐章。

6月17日,三垣村的麦田上空,一架无人机发出“嗡嗡”轰鸣,沿着田垄低空穿梭,白色药雾如轻纱般均匀洒落。民和辉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自强手持遥控器,专注操作:“这无人机太给力了!叶片转动产生的风力,能让农药从多个方向均匀喷洒,一小时就能作业100亩,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

作为马营镇菜园村的种植能手,白自强在县农业部门单产提升项目中,一眼相中无人机植保模式。在政策扶持下,合作社购置2架大疆无人机。经过专业培训,白自强带领的持证飞手团队,操控着搭载智能变量喷洒系统的无人机活跃在田间。

单台无人机日均作业20公顷,效率提升超30倍,农药用量减少20%。无人机凭借强劲旋翼气流实现360度无死角喷药,高雾化喷头让药剂细密附着,保障作物防护效果。

“我流转的30多公顷耕地,以前喷洒除草剂是个大难题,现在两架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工期比人工缩短80%。”马豪杰算了一笔账,而且无人机不受地形限制,还能精准控量,每亩能省下60元成本。

夕阳西下,余晖为田野镀上一层金色。周维英站在永进村的麦田边,望着即将在8月成熟的麦穗,他目光坚定:“有了这些新技术和无人机帮忙,咱农民的日子定会越过越红火!”

今年,民和县穴播小麦种植面积达266.67公顷,膜侧小麦666.67公顷,套种面积更是突破3333.33公顷。无人机飞防服务也从试点走向普及,服务覆盖超过800公顷农田,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选择这种高效便捷的作业方式。

从地膜麦浪到智能飞防,民和县正以科技为引擎,在希望的田野上加速奔跑,让古老的土地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