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岩子 摄影报道
麦浪涌动穗飘香,机声轰鸣夏收忙。7月2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享堂村冬小麦开镰收割,拉开了青海高原夏粮收获的序曲。
当日上午,航拍镜头下,湟水河北岸的享堂村阡陌纵横,金黄色的冬小麦与翠绿色的玉米犹如黄绿相间、交错相映的调色板,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麦田里往返穿梭、收获新粮。
民和县作为青海的农业大县,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冬小麦因产量高、品质优、面筋大、出粉率高等优势,深受黄河、湟水谷地农民青睐。今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0.7万公顷,其中在黄河、湟水河岸畔的川水谷地种植冬小麦0.3万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2.45%。
进入七月,两河川水谷地的冬小麦开镰收割。走进享堂村村民苏洒勒家的冬麦田,一台收割机哒哒哒地往返作业,收割茬口散发着淡淡的新粮麦香。
“现在用联合收割机,8亩冬小麦只用两个多小时就收完了,比以前拿镰刀人工收割高效多了。”苏洒勒看着自家麦田里忙碌的联合收割机说,今年他家种了两亩多玉米、八亩多冬小麦,虽然前期天气干旱,但能及时浇上水,冬小麦收成还算不错,预计亩均产量可达550公斤左右。
夏收开镰首日,民和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冬小麦测产工作。“今年虽遭受严重干旱,但冬小麦种植区域均在有灌溉条件的川水谷地,干旱对产量影响不大。”农技人员王春兰介绍,根据对享堂村冬小麦的测产,亩均产量543公斤,与上年单产基本持平。
夏收拉开序幕,民和县农机管理服务站的技术人员忙碌起来:一方面宣传农机安全常识,一方面提前发布联合收割机服务信息,为种植户和农机手搭好“信息桥”,以高效农机化服务助力夏粮归仓。“夏收期间,全县投入的县内外农机将达100余台。冬麦已开收,将继续强化监管,做好农机安全服务,确保高效、安全作业。”民和县农机管理服务站站长李玉麟说。
民和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24小时动态监测天气变化,依托9个防雹作业点构建立体化防雹体系,为夏粮丰收保驾护航。
冬小麦开镰收获时,春小麦正值灌浆期,当前的春小麦田管工作至关重要。
民和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马进芳表示,灌浆期是小麦籽粒产量的最终形成期,农技部门将全力做好麦蚜防治、叶面喷肥等田管科技服务,最大限度降低干旱导致的减产损失。数据显示,今年民和县完成春播面积4.42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3.41万公顷,油料作物0.53万公顷,蔬菜作物0.25万公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