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李永兰 陶成君 金显花 报道
仲夏的黄河岸畔,有两种声音特别动听:蝴蝶兰大棚内,通风机低沉的嗡嗡声裹挟着花香,诉说这片土地上勤劳耕耘的故事;黄河中学里,晚自习铃声清脆响亮,带着高原特有的穿透力。这两种声音,在黄河岸边交织成奇妙的和弦,吟唱着一段跨越2000公里的情谊。
东西协作一条心,锡山化隆一家亲。自2017年以来,无锡市锡山区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9085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39个,覆盖海东市化隆全县144个脱贫村,累计完成各类社会帮扶资金约5630万元。
当锡山帮扶干部将坚守与智慧融入黄河岸畔,化隆的干部群众则用质朴的感恩之心回应每一份付出。这场缘起国家战略的“山海之约”,历经时光淬炼,早已超越帮扶与被帮扶的界限,升华为一场深情动人的 “双向治愈”。
一朵花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青沙山,就迫不及待地扑向黄河谷地。在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的温室大棚里,第一缕光穿过双层保温膜,恰好落在一株“大辣椒”蝴蝶兰的花瓣上。
那抹艳红瞬间像是被高原的阳光镀了层金边,连带着周围两万多株同胞,都在25℃的恒温里舒展起腰肢——2024年8月份,这些从锡山区远道而来的“娇客”,此刻正用最热烈的绽放,回应着这片海拔2000米土地的盛情。
“小心点,这株‘迷你白雪’刚抽花箭,碰不得。”技术员尚胜祥的江苏口音里混了些西北的硬朗,此时的他正蹲在苗床前,指尖轻轻拂过叶片上的绒毛。
作为锡山区派驻的技术员,尚胜祥手机里存着去年8月份第一批种苗抵达的照片:冷链车刚打开时,5万株带着太湖湿气的种苗,在高原凉风里微微打颤。如今再看,在群科镇“驯化”后的蝴蝶兰根系更粗壮,花瓣也比在无锡时多了几分韧劲。
从海拔20米到2000米,为何要选择将适宜在热带气候生长的蝴蝶兰在化隆县的黄河岸边落地?
“我当初敢毅然奔赴海东,全凭锡山化隆联络组给我的底气。他们说海东日照充足,非常适合蝴蝶兰的生长,而且青海人又非常热衷养花,有很好的市场前景。”面对联络组的盛情邀请,尚胜祥才将自己的种花“本领”带进海东。
不亲眼看见,很难想到这些大棚里藏着不少“反常识”的智慧:湿帘风机正呼呼吞进黄河边的凉风,与地源热泵系统默契配合,把湿度稳稳锁在60%。
尚胜祥点开智控屏,上面跳动的曲线像条活泼的鱼。“你看这数据,无锡养兰靠空调硬扛高温,电费成本居高不下。这儿倒好,清洁能源驱动的设备省了六成电,高原冷凉气候刚好满足催花需求。”
棚外的空地上,安达其哈村村民马秀兰(化名)正和姐妹们打包鲜切花。“一天能挣100多块,离家就三分钟的路。”她把包装好的蝴蝶兰放进纸箱,嘴角弯起的弧度,和纸箱上印着的蝴蝶兰一样好看。
如今,这个由东西部协作资金“浇灌”的产业,就像棚里的暖光,正一点点照进乡亲们的日子里。
顺着正在施工的二期工地望去,3000平方米的新棚正在搭建钢架。“下个月就能进苗,高温区养苗,低温区催花,我们两期项目全年预计能产13万株蝴蝶兰。”无锡市对口帮扶化隆县联络组工作人员指着图纸上的分区说。
而此时,远处的黄河正静静流淌,仿佛在数算着未来——当这些“富贵花”变成“致富花”,每年超500万元的产值,50多个就业岗位,会让多少个家庭的日子,像这盛开的蝴蝶兰一样红火。
一所校
从蝴蝶兰基地向北走3公里,化隆县黄河中学的钟楼刚刚敲响。高二学生马晓莲(化名)正和同学们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上进行热身运动,崭新的跑道是去年无锡企业捐赠的材料,踩上去比老家学校的土操场软乎多了。
而最让她开心的是食堂,三层楼每天换着花样:一楼是牛肉面,二楼是炒菜,三楼偶尔会有无锡师傅烹制的特色菜。
这所占地面积7.07公顷的学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近7000万元。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藏着“协作”的密码:风雨操场的篮球架上,还留着“锡山捐赠”的铭牌;实验室里的显微镜,镜筒上刻着“Made in Wuxi”;就连走廊里的图书角,都有一半书籍来自无锡学校的捐赠。
而在英语教师王苏梅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一张特别的地图:她用红笔把无锡八士中学和黄河中学连起来,中间画了10余个小点,每个点都标着支教教师的名字。
“上周刚跟无锡的老师开展了视频教研。”王苏梅翻着教案,语气里带着骄傲。作为锡山区选派的支教教师,她带来的不只是教学经验——上个月,她同无锡的同事们协调开通的“云端课堂”,让黄河中学的学生能直接跟着无锡的老师学素描。
更让人振奋的是教师队伍的变化:3年来,585名化隆教师赴无锡培训,28名化隆教师到江南挂职“取经”,回来后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们举手抢答问题的次数比以前多了一倍。
在化隆县教育局资助中心,有一个账本记得清清楚楚:“阳光雨露”项目资助的325名大学生里,已有89人毕业回乡;同心慈善基金会帮扶的800个孩子中,有127人考上了重点高中。
“最难得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化隆县教育局资助中心负责人指着墙上的照片说。照片上,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正给无锡的捐赠者写信,信纸抬头画着太湖和黄河交汇的图案。
一架机
“无人机培训原来这么专业啊!”
“培训有证书吗?未来就业前景好不好?”
高原的劲风中,两架植保无人机划破天际,两名学员完成了50公斤级抗风、15米每秒的高原重载无人机测试,从“零基础”成长为掌握高原特色无人机技术的准专业飞手。
这虽是化隆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堂课程,但却是青海省首个产教融合无人机CAAC驾驶操作培训项目。随着5月27日首期无人机驾驶员培训班正式开班,海东市高原低空经济开启了新航程。
而在第26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无锡锡山——海东化隆低空经济产业共建项目”的海报更是引起参展游客的广泛关注。
“我们的无人机实训基地就在化隆县职校,从购买无人机,到培训考取飞行执照,我们提供一站式服务。”来自无锡金匮之翼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指着展架上的一架工业级无人机向周边的客商介绍。
“无人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巨大。相比东部地区,青海具有海拔高、地广人稀的独特高原地理环境,无人机应用场景能为生态保护、清洁能源、大型基建、农牧生产、城乡管理等领域的诸多复杂任务提供全新解决方案。”工作人员说。
今年,通过苏青协作机制连接,化隆县职业技术学校与无锡金匮之翼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成功实施无人机CAAC驾驶操作培训项目,因地制宜布局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创新应用场景。
在培训中,化隆县职校无人机专业的学员们系统学习无人机原理、模拟操控、高原作业规范等课程,还通过120套无人机模拟器进行实操训练,目前已实现90%的定制化培训覆盖率。
采访结束,夜色渐浓,温室的补光灯和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那些在智能调控下安然绽放的蝴蝶兰,那些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认真读书的孩子,还有那些跨越山海而来的援建者们,正一起把这“一盆花、一所校、一架机”的故事,写成一首关于希望与共的长诗。
而滔滔的黄河,就像这首诗的韵脚,日夜不息地吟诵着:山海有情,千里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