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贾丽娜 通讯员 祝美甲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东市平安区紧扣到村任职大学生群体,以“入户遍访察民情、承诺践诺亮担当、为民办事解民忧”三大行动为突破口,推动理论学习成果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在服务民生与作风建设的双向互动中,探索出基层治理创新与青年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办好民生实事
解群众燃眉之急
“夏天雨水多,村里的灌溉沟渠被淤泥、落石、杂草等堵塞,不抓紧清理的话,一旦灌溉沟渠堵塞,肯定会严重影响明年春灌。”近日,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西崖头村党支部书记严春喜带领村民跳进齐腰深的水渠清淤。经过几日奋战,渠道过水能力提升,为来年春耕打通了“毛细血管”。
然而,刚解决灌溉难题,又遭遇干旱。面对农田缺水困境,严春喜主动作为,多次前往平安区水务局沟通协调,最终该局提出了在西崖头村淤地坝中架设输水管道,将积水引流到农田灌溉渠里的解决方案,不仅保障了本村33.33公顷农田用水,还惠及西崖头村、东崖头村等附近四个村的灌溉和人畜饮水,彻底解决了季节性缺水的历史难题。
在东崖头村,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巨克玉同样在基层实践中彰显担当。作为东崖头村“70后”人群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巨克玉在村民挽留和组织引导下留村任职。他得知村集体存在一笔拖欠4年的分红款项,便将解决遗留难题列为头等大事。经白天走访了解情况,晚上研究合同条款,凭借专业素养和耐心沟通,最终在今年6月4日成功追回18.9万元欠款。“这笔钱不仅是经济账,更是群众对村集体的信任账。”巨克玉说。
攻克关键难题
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党支部书记祁之菊初到任时,村集体产业的105个大棚还是杂草丛生、锈迹斑斑,一派萧条荒废的景象。如何让闲置大棚“忙起来”成了祁之菊的“心头病”。最终,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选定青海善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盘活这些沉睡的资产。
“通过流转土地分红给农户增加收入,大棚、制菌车间的租金归村集体。经党委政府招商,现在青海善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月要给大棚里的务工村民发放工资3000元左右,帮助村民就近就业。”祁之菊说,闲置资源成了“致富车间”,真正实现了集体与群众双赢。
眼下,三合镇张其寨村的水网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在这项民生工程一线,总有一个忙碌奔波的身影,她就是张其寨村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顾瑞瑛。
顾瑞瑛了解到,张其寨村自来水管网已进入老化期,经常出现管道跑、冒、漏、滴等问题,尤其在用水高峰期,经常因压力不足导致停水,原有供水管网已难以满足村民用水需求。
顾瑞瑛深入走访调查后,主动请缨挑起了全村自来水管网改造工作。“以前总担心停水,要大桶小桶装水备用,现在好了,自来水管网升级改造完成后,吃水用水都得到了保障!”村民唐玉良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
看着村民幸福的笑容,那一刻,顾瑞瑛第一次认识到自己背负的责任,也希望能给村民办更多的实事。
强化实践赋能
助力青年干部成长
“我们将学习教育与到村任职工作深度融合,通过跟班学习、多岗锻炼、入户走访,帮助大学生书记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平安区三合镇党委书记董伟介绍,当地通过制定周期性工作计划、布置阶段性工作任务、指导具体工作实施方法,全方位、多层次赋能大学生书记“茁壮成长”。
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三合镇通过上级点、自己找、群众提等方式,8名大学生书记查找问题19条,自行整改11条,三合镇党委政府协调帮助整改4条。
平安区的实践并非个例。如今,在全区各乡镇(街道)这样的鲜活实践正在多点开花:在巴藏沟回族乡,青年干部组建“政策宣讲轻骑兵”,用方言土话将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小峡街道搭建“政村直通”平台,精准赋能到村任职大学生领办项目;沙沟回族乡党员干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
从产业振兴到基层治理,从文化建设到生态保护,海东市平安区大学生村官们正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责任担当。学习教育与基层实践的“双向奔赴”,既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也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淬炼成长,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