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周晓华 通讯员 王桂萍
近日,走进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村,易地搬迁后续产业的蓬勃生机扑面而来。村子车间的温室大棚里,一串串饱满圆润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红得似火、艳若玛瑙,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指尖的忙碌里藏着丰收的喜悦,眼角的笑意映着对好日子的期盼。
这些生长在高原的西红柿,不仅是搬迁群众新生活的“见证者”,更通过一条跨越千里的“订单链路”,从徐家台村的大棚直达上海市的商超餐桌,走出了一条“高原种植、沪上热销”的特色产业富民路。
记者了解到,徐家台村的车间由青海方兴农贸开发有限公司承租运营,自落地以来便锚定西红柿种植产业,以标准化筑牢品质根基。从筛选适配高原气候的优质品种,到搭建科学育苗温棚,从精准调控水肥、光照,到引入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每个环节都建立了规范流程。公司还定期邀请农业专家驻场指导,手把手教村民疏花疏果、优化挂果密度,让每一颗西红柿都兼具“颜值”与“口感”。
“咱这西红柿,甜度高、品相好,都是按标准种出来的‘放心果’。”正在分拣的村民手里捧着红果,语气里满是自豪。
“从种下去那天起,我们就知道这些果子不愁卖。”青海方兴农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一语道破产业底气。公司早已与上海多家企业、大型商超敲定长期合作,创新采用“订单式”销售模式,根据上海市场的消费偏好,精准规划种植品种与上市时间。收获后通过冷链物流直发上海,让高原的新鲜口感48小时内直达消费者。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既避免了“丰产不丰收”的风险,更让“田间产”与“市场需”精准对接,为产业可持续发展装上“稳定器”。
产业扎根,就业跟进。车间在用工上始终把徐家台易地搬迁小区(涵盖周家、窑庄、祁家、龙占四村)的村民放在首位,优先吸纳他们参与种植、采摘、分拣、包装等全流程作业。
“以前在外打零工,挣得不多还顾不上家。现在在车间上班,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做口热饭,心里踏实得很。”村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家门口就业”的幸福。
更可贵的是,公司常态化开展农技培训,从大棚日常管理到西红柿种植技巧,让村民在实践中长本领。不少人从“拿起锄头就犯怵”的门外汉,变成了“一看叶片就知缺啥肥”的种植能手,不仅收入稳步增长,更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找到了归属感,加速融入新家园。
如今的徐家台村,大棚里的西红柿红了一茬又一茬,搬迁群众的“钱袋子”鼓了一圈又一圈。这个以“标准化种植+订单式销售+优先吸纳就业”为特色的产业项目,既让企业在高原沃土上收获了发展机遇,更让搬迁群众通过勤劳双手挣来了稳定收入、盼来了红火日子,成为瞿昙镇巩固易地搬迁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徐家台村的西红柿正结出更多“致富果”,而搬迁群众的新生活,也正如这棚里的红果般,饱满、红火、充满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