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巴迎桂 祁鑫 报道
七月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南山脚下,满眼是绿。
鲜嫩多汁、清香可口的罗纹生菜,富含钙、磷、铁、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等微量元素的红菜薹,以及色泽翠绿诱人的豌豆苗,微风拂过,一颗颗饱满圆滚的菜蕾从绿莹莹的叶片中探头探脑。
说起互助,除了土族盘绣、青稞酒,高原冷凉蔬菜同样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近年来,互助县充分发挥高原冷凉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同时,积极搭建外贸平台,不断拓展外贸渠道,强化外贸企业“全链服务”,推动高原冷凉蔬菜“扬帆出海”。2025年,全县累计向香港地区供销高原冷凉蔬菜超过8000吨,创汇达2400万元,全县备案“供港澳”蔬菜基地达959.4公顷。
7月15日,记者走进南门峡镇卷槽村的种植基地,放眼望去,连片的田地上碧绿的富硒油菜薹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打包、搬运、装车,一派忙碌的采收景象。
现场,数千亩冷凉蔬菜种植基地的菜田拼接成碧绿锦缎,一望无际,不少来自各地的游客把“田间的原生态美味”烫进火锅里,这是互助县赋能推进蔬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冷凉蔬菜“破题出圈”,解锁夏日限定版的“浪山”新玩法。
基地里,来自互助然贡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夏炎告诉记者,随着气温的逐渐上升,周边旅行的市民越来越多,选择在冷凉蔬菜农田里,吃一顿别样火锅的市民也开始多了起来。
“田间地头涮火锅,现场采摘新鲜蔬菜,这才是‘浪山’的天花板。”现场,来自北京市的游客安云虎举起手机,对着一望无际的菜田按下快门。
镜头里,安云虎的朋友正从一旁的菜垄中拔出一株莴苣,翠绿的叶子上还挂着晨露,下一秒便成了火锅旁的一盘蔬菜。
而这样的场景,不仅出现在南门峡镇的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里,也出现在互助县台子乡塘巴塘田园综合体里。上午走累了,就在田园中央的小亭子里围着火锅坐下,涮一口田间直采的高原冷凉蔬菜,一下午的时间就在一次次火锅的烫与涮中悄然而逝。
如今,在互助县众多的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里,“精准对接”供需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共识。为了做大做强冷凉蔬菜产业,拓展外贸业务,互助县组建“高原蔬菜外贸服务专班”,整合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资源,为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供专项政策扶持、专业通关指导、专题培训赋能“三专服务”。同时,举办蔬菜直供港澳业务培训班,采取“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实地观摩”形式,围绕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及蔬菜加工企业备案管理、出口蔬菜监管、外贸领域相关政策,进行宣讲和培训累计400人次,有力提高了企业发展外贸经济的能力水平。
除了在“种什么”上出巧思,近年来,互助县更在“怎么种”“怎么销”上下足功夫。“蔬菜种植在选种、播种、施肥、浇水、采摘等环节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果控制不好或管护不到位,蔬菜产品的品相就可能达不到外销要求。因此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行高标准、高科技种植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互助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朱安香介绍,为确保供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达标,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的技术人员积极开展送技下乡活动,助力蔬菜基地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与产量。
产得优、叫得响、销得好,菜农的收入自然也就水涨船高。靠着种植冷凉蔬菜,互助县的各个蔬菜种植户们的收入显著增长。“我们互助独特的气候等条件特别适合种蔬菜,目前基地有51.33公顷,今年种植了红菜薹、羽衣甘蓝、富硒油菜薹等四个品种。”作为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南门峡镇卷槽村的种植户马生海在蔬菜种植、市场需求等方面显得胸有成竹、信心满满。2024年,马生海种植基地的青海航驰农业有限公司收入达30余万元,规模化的生产、集约化的管理、精细化的种植,让马生海种植出的蔬菜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如何让蔬菜这一农产品做出特色,唱响产业品牌?今年,互助县另辟新路径,以大地之锅——菜田火锅,全力打造以生态、新鲜、特色、精细为核心价值的区域蔬菜品牌。全县目前建成冷凉蔬菜大地之锅——菜田火锅基地共5个,形成了互助县冷凉蔬菜品鉴集群样板区,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品牌的“含金量”,互助县持续优化升级产品生产标准,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准入要求,由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主导,各家种植企业、大户参与,加大互助县高原冷凉蔬菜的营销力度,先后组织冷凉蔬菜种植企业、合作社或大户等参加全省、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扩大互助县蔬菜知名度、蔬菜经销“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