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平安区】智慧方舱里长出“金疙瘩”
来源:    时间:2025年07月29日    

海东日报记者 孟霞 丁建敏

盛夏时节,步入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的富硒食用菌产业园,一座形似集装箱的智慧菌菇方舱格外引人注目。长方体形状的方舱放置在一座座覆盖着黑色遮阴网的温室大棚中间,这看似不起眼的“方寸之地”,却蕴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奥秘。

打开智慧菌菇方舱的密封门,湿润的菌香扑面而来,一个充满科技感的菌菇世界豁然展现。整齐的架子上,上千个菌包如列兵般有序排列,菌棒上,两朵圆溜溜的金耳正茁壮成长。在精密的温湿度控制系统营造的薄雾中,一个个金耳菌包如同琥珀雕琢的艺术品,在柔和的补光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在智能化环境调控下展现出最佳的生长状态。

金耳,素有“菌中黄金”的美誉,是我国珍贵的药食同源菌类。这种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金疙瘩”,传统上仅能在云南、贵州等气候湿润的地区生长。如今,这些娇贵的菌菇却在西北“安家落户”了,奥秘全在这看似普通的方舱之中。技术人员通过实时监测调节舱内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参数,为金耳打造出了完美的生长环境。

作为全市首个智慧菌菇方舱,寺台村富硒食用菌产业园靠着智能科技和高效模式,全力助力金耳这种珍稀菌菇在这里蓬勃生长。

今年3月,青海善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承包了寺台村的富硒食用菌产业园,将沦为“沉睡资产”的温室大棚重新焕发生机。谈及承包温室大棚种植菌类的初衷,该公司负责人孙长龙说:“这个产业园有现成的105个温室大棚,并且这边水资源丰富,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尤其适宜食用菌的反季节种植。同时,三合镇有食用菌种植大棚基地,高原生态富硒农产品加工基地等资源,种植菌类有一定的基础条件。”目前,该公司已经在产业园种植了23个大棚的羊肚菌和10多个棚的蔬菜。

“别看这铁皮房不大,它可是个‘聚宝盆’!”产业园技术总监宋益胜指着满舱鲜菇,语气透着自豪。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一个舱占地36平方米,里面放置2260多个金耳菌棒,一个菌棒上是2朵金耳,一朵金耳重量是0.5斤到0.6斤,如果试种成功的话,一年可以种植10茬左右,到时候将会有不错的经济收益。”

区别于传统大棚种植,智慧方舱种植模式,可谓好处多多。

依托物联网和空气源热泵技术,方舱配备智能化控制系统,舱内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实现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环境因素的数字化、自动化调控,种植者通过手机、电脑就能远程操作,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先进的生长环节调控技术,为金耳生长维持最佳环境,不仅产量更高,品质也更优。同时,数字化、智能化操作减少人工依赖,提升操作标准化和流程化,一名熟练操作工可同时管理多个方舱,大大降低人工成本。由于生长环境相对可控,方舱内病虫害、污染等问题发生率大幅降低,生产环境干净卫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更难得的是,智能菌菇方舱打破了季节限制,通过智能环境调控可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且方舱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多层立体种植,体积小巧,每个仅30余平方米,既能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此外,方舱用途广泛,除金耳外,还适用于多种食用菌种植,并且可移动,放置灵活,随时随地都能“安家落户”。

尽管智慧菌菇方舱优势显著,但作为新兴事物,其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这个方舱从山东省运过来的费用在17万左右,还配套了电力、网络等设施,前期投入成本比较大。同时,操作方舱也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宋益胜说。

尽管有挑战,有压力,但孙长龙和宋益胜信心十足。“我们老家山东的智慧方舱种植菌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所以我们在青海引进试种非常有信心。预计到8月中上旬,第一批金耳将采收上市,如果效果较好,我们计划多引进几个方舱,扩大种植规模。”孙长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