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周晓华 朱得君
清晨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龙山景区被薄雾轻拥,首届高原康养成人训练营的学员们一早便开始站到体重秤上,空腹称体重,这是入营第4天的例行称重。当数字定格,不少人眼底泛起笑意:截至7月29日,队里的人大部分都已经减重2公斤,队员张帆看着“已减2公斤”的记录,心里默默定下了新目标:“向5公斤冲刺”。
这场始于海东市的康养之旅,让体重的“减法”与生活的“加法”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晨练的哨声响起,队员们先跟着教练练起八段锦,随后做起广播体操。“以前在无锡晨跑,耳边是车流声,在这里深呼吸,满鼻子都是草木香。黄金海拔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身体的焕新。”训练营营长王仁刚深吸一口气说道。
徒步活动中,队员们常被突然窜出的牛羊惊起笑声,累了就坐在溪流边歇脚。王仁刚看着队员们额头的汗珠说道:“这里是一个浑然天成的绿色氧吧,这是真正的‘生态疗愈’,没有工业污染,没有车水马龙。”
健康改变不止于运动。在权威专家的指导下,训练营从饮食搭配到运动强度都精准调控,这些细碎的安排,都让每一位队员真正读懂高原康养的意义。
“看那瀑布像不像从天上来的?”王仁刚指着瀑布,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在他看来,北龙山景区里,最妙的是“刚柔并济”的美,既有北方山峦的壮阔,又有南方溪流的温婉。“在海东,体重做减法,生活添诗意。连风都带着两种气质,时而清爽如高原,时而湿润似江南。”王仁刚说道。
这份独特气质,藏在康养的每一个细节里。“原来康养不只是爬山走路。”一位队员表示,在森林里做瑜伽的同时还能欣赏这里的美景,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体验。
近年来,海东市把生态与文化优势装进康养的“篮子”,挂牌高原康养创新中心、打造特色基地、开发出农耕体验路线……一项项举措,无一不体现海东市对高原康养之路的探索。
生态与文化的融合,正结出经济硕果。2025年上半年,海东市迎来1162.49万游客,同比增长22%;旅游收入达28.37亿元,同比增长20%。在北龙山脚下的农家乐里,老板翻着账本笑:“以前守着好风景发愁,现在周末要提前订桌。”
如今的海东市,正以“全市一盘棋”的思路布局康养产业,凉爽的夏季气候成了“天然空调”,清幽的山林变成“户外健身房”,连空气中的负氧离子都成了“隐形疗养师”。
王仁刚看着队员们略微晒黑的脸颊,想起刚来时有人担心“吃不惯、住不惯”,如今大家已经基本适应了。“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康养;对海东来说,是康养品牌的又一次亮相。”王仁刚说道。
这场双向奔赴的相遇里,没有谁是单纯的“受益者”。队员们带走的不仅是轻了的体重,更是“慢下来”的生活理念;海东收获的不仅是口碑,更是将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信心。
夜色渐深,远处的山峦只剩剪影。队员们明天还要早起称重、晨练、体验新的康养之旅、书写新的健康故事……福地河湟、康养海东,这八个字,从来不只是口号,而是写在晨练日志里的进步,更是印在群众笑脸上的民生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