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民和县】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
来源:    时间:2021年03月31日    

近年来,民和县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内畅外联的交通优势、宜居宜业宜商的环境优势、市场开拓发展的空间优势、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人口集聚优势,找准目标定位,持续加大与红古区的沟通衔接力度,多领域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取得的成效

一是合作交流互通有无。两地党委、政府积极互访、精准对接,就深化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达成共识。联合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7次,行业部门交流合作60余次。两县(区)委联手打造了全国首个跨省县级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共同编制完成《甘青区域合作(民和-红古)先行区发展规划》,明确了交通互联、生态共治、产业互补、市场互惠、民生共享等领域具体合作事项。同时,民和县在甘青两省率先成立区域合作发展办公室,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及甘肃相关县区的沟通,全力推进区域合作交流。

二是一河清水共享共治。积极与红古区合作推进湟水河沿岸综合治理,两县区签订《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工作机制协议》《跨界污染联防联控协作协议》和《湟水河水质监测协作方案》,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开展水电站检查和水源地水质监测。不断深化河湖长专项合作,加快推进智慧河湖建设,探索推进区域水权交易制度,两地河湖监管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共同守护湟水河水晏河清、长久安澜。

三是交通路网互联互通。川海大桥、享堂大桥、团结大桥和民小公路下川口特大桥、川垣北路至G109连接线等交通动脉相继建成通车,联系紧密的跨区交通路网初步形成,同城融合发展空间距离不断拉近。目前,民和已开通跨省公交线路2条,共投入31辆新能源公交车,每天运营225班次,并同步规范了两地出租车运营,投入“共享单车”1000余辆,民和-红古同城生活圈显现新格局。

四是产业融合不断深入。红古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民和县总堡乡哈家村流转土地200亩,承包总堡垣设施基地温室64栋、中川“黄河彩篮”基地温室103栋,用于松茸菌、辣椒、西葫芦等蔬菜种植。在新冠感染疫情防控期间,两县区蔬菜、牛羊肉等市场供保得到有效互补。充分挖掘两地旅游合作潜力,成功举办农特产品“采摘节”、百姓大舞台、“河湟之旅”半程马拉松、“春节联欢晚会”、书画、摄影、刺绣展等活动。

五是社会治理协同推进。针对两省交界城乡结合地带,两地积极对接,联合整治煤炭交易场所,合力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签订了《民和-红古警务协作机制》《禁毒工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了“联管、联排、联调、联防、联打”的跨区域协作机制。红古区融媒体中心驻民和记者站在民和县挂牌成立,同步开设“川海进行时”“县区共发展”等访谈栏目。签订《民和红古教育先行区建设合作协议》,民和县教育系统选派10名中层干部赴红古进行挂职学习,同时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此外,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跨区域医保、“三化”治理、异地就业等方面两地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积极探索了两地“一网通办”试点和“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政区划壁垒尚未打破。两地在统一规划、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项目申报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较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二是重大政策支撑不足。甘青两省市尚未出台关于支持两地打造兰西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先行区建设的有关具体政策,民和、红古两地区域利益协调难度大,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与“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衔接不够,跨区域重大项目落地遇到瓶颈。三是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川海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两地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尚未形成统一规划,河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和产业结构单一,差异化、特色化跨区域旅游格局尚未形成,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留客能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消费未形成规模。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协同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依托自然山水生态本底,整合一体化空间资源和发展要素,强力推进川口城区、川垣新区、北山新区、驮岭新区、享堂片区“五区”同步协调发展,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格局。高起点推进川海同城化,做优做美做靓川海同城核,共塑河湟山水田园城,协同打造兰西城市群的璀璨明珠和活力彰显的节点城市,引领民和-红古合作发展。打造一体化战略支点、共建智慧先行区、协同提升能源、水利等设施支撑能力。二是共建湟水河流域生态秀美最佳宜居地。贯彻落实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部署,共筑区域生态屏障,共推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实施国土绿化工程夯实高原生态秀美城市的绿色本底,建设高原美丽宜居家园,合力打造湟水河流域生态秀美最佳宜居地。共筑区域生态屏障、合力打造湟水河生态大走廊、编织一体化的城乡绿色生态网络、共保碧水蓝天。三是共建甘青大通道交通支点和物流基地。超前谋划,畅通道、筑枢纽、强功能,共筑交通对外大通道,协力增强交通枢纽功能,协同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对接“一带一路”,服务兰州、西宁都市圈以及连接西南、西北、青藏的重要物流节点,大力提升区域的交通物流位势,共建甘青大通道的物流基地。四是共建甘青藏旅游带“兰西黄金驿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和有机整合两地文化旅游资源,彰显优势,放大特色,共建大景区、共办大节事、共筑大配套、共创大品牌,联合走“大景区、大品牌、大产业”之路,共塑共享旅游品牌、联动打造两大龙头精品景区、协作发展“大美河湟”乡村旅游、统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五是共建兰西“双城”经济圈特色产业基地。发挥民和县和红古区地缘相接、要素互补、产业同链优势,整合两地要素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合力延链融链、点状突破、共拓市场、利益共享的思路,合力打造兰西城市群特色产业基地。共建湟水河高原特色农牧业示范区、融链培育高原特色食品和医药产业、延链打造新材料集群、协同提升特色服务业、共建共享产业合作大平台。六是共建跨省公共服务-体化先行区。以提升先行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落脚点,推动社会事业各领域深度合作,推进跨省公共服务-体化建设先行先试,促进省际交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协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文化体育合作、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治理协调机制、共筑“15 分钟优质便民生活圈”。

四、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在兰西城市群建设框架下,成立相应机构、完善合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并联合向国家相关部委争取先行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发展、城镇功能完善、文旅融合等方面的政策和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二是建议在产业布局大框架下优先支持先行区引入优秀企业和先进技术,拉动周边地区再生资源及关联产业集聚;三是建议大力推进川海同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整合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共同打造国家甘青藏旅游带“黄金驿站”;四是建议在省级层面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支持两地完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实施兰西城市群主轴绿道建设工程;五是建议共建一体化的综合性人才培训中心、区域性公共卫生防疫中心、河湟养老康复医院,鼓励优秀品牌养老服务机构在先行区布局设点或托管经营,探索试点跨行政区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