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互助县】马锁安:不按常理出牌的第一书记
来源:    时间:2021年05月28日    

海东日报记者 陶成君 通讯员 补宝林 报道

2017年,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2021年,他再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就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哇麻村原“第一书记”马锁安。

201510月,青海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调研员马锁安被选派到互助县台子乡哇麻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几年来,马锁安吃住在哇麻村,鼓励村民坚定致富信心,以实际行动温暖了所有村民的心。与此同时,他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富民强村的有效途径,带领贫困群众走上了一条发展致富、稳定脱贫的新路子,也为183户村民实现美好的人生期盼绘就了新蓝图……

干在实处的“第一书记”

从互助县城威远镇往西北十余公里,蜿蜒的山路,一头连着喧嚣繁华的城镇,一头连着寂静贫困的哇麻村。寂静源于村子地处脑山,交通不便又信息闭塞,外面的人很难走进来,里面的人也难以走出去;而贫困,则体现在凋敝的村容村貌上,也体现在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0元、62户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500元的单薄数字里。

驻村的第二天,哇麻村86户贫困户信息摸底调查表就拿在了马锁安的手里。全村183户人家,贫困户占了将近一半,这个数字究竟有没有水分?马锁安决定以此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逐户开展调查。

那时正值秋收季节,为了不干扰大家的生产生活,入户调查只能在晚上开展,个别村民不理解,干脆把马锁安拒之门外。而在更多农户家里,马锁安听到的是不信任的询问:“你们真的要在村里住下来吗?不会来两天就走吧?”

在村民的观望中,整整两个月的入户调查工作扎扎实实地做了下来。期间,马锁安走遍全村,走进了每一户当时登记在册的86户贫困户的家里,对于那些拒人于门外的村民家,他后来又跑了好几趟。那条全长4.5公里的村间小路,他走了数十个来回……

摸底调查结果令人震惊,86户在册贫困户中,既有村“两委”全体成员,还有不少村里的“富裕户”。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摸底调查的真实数据,扶贫工作队和新任村“两委”班子严格执行制度规定,该清退的坚决清退,该纳入的坚决纳入,最终核定村里的贫困户为62户,而之前的86户当中,只有13户符合条件。

62户贫困户核查信息的公布,在村民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都不敢相信,新来的“第一书记”竟把村里好多年都没端平的那碗水给端平了。公示结果让大家真正相信村里来了个干实事的好书记。

利用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的间隙,马锁安还带领队员到田间地头,跟贫困群众一起收油菜、挖土豆,了解生产情况和村情民意。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出全村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农户用水难用电难、支柱产业选择难等8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并着手加以解决。同时,他还组织召集村干部会、党员会、团员会、妇女会、群众会,宣传精准扶贫的理念和政策,讲解识别贫困户的方法和程序,把党的政策原原本本讲给群众。通过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民主讨论、疏通思想、化解矛盾,理清了精准扶贫的思路,研究确定了扶持项目。

两个多月的操劳和奔波,也拉近了马锁安和村民的距离,村民对他的称呼,从原来的“马处长”,不知不觉变成了“马书记”。

勇于创新的“第一书记”

哇麻村地处互助县台子乡半脑山地区,长期以来,受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程度深。来村里不久,马锁安就发现,哇麻村家家户户养牛养羊,村民大多都有比较丰富的种养殖经验。依据这个村情,他决定把补助资金用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补助资金怎么发放却成了困扰他的一个难题:牛羊养殖周期性较长,资金发少了,帮扶作用会大打折扣;发多了,控制不好则会造成有限资金的流失浪费。

究竟该怎么解决资金发放问题呢?在听取民意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和斟酌,马锁安决定,将补助资金分成3批发放:牛羊圈建起来,发放第1批资金,这样农户买牛羊的定金就有了;牛羊买好后,发放第2批资金,用来付尾款;牛羊进圈了,发放第3批资金,可以用来买饲料。同样,针对精准扶贫产业扶持项目中牛羊如何采购的问题,马锁安也想出了解决办法,就是把原来的集中采购方式转变为农户自主采购、政府报销补贴资金,既节省了运费等一大笔开支,还能保证农户买到满意的牲畜。

马锁安的这些想法“吓坏”了乡上和县上的干部:“以前买牛羊都是政府集中采购,现在你让农户拿着钱自己去买,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这个办法能行得通吗?要是出了问题谁负责?”

“只要你们同意这么办,出了问题我负责!”

从村干部到乡镇干部,马锁安一遍一遍给身边的人做工作,跑遍了所有涉及的部门。最终,县领导被他的执着和坚持打动,同意了他的想法。

很快,在与农户签订承诺书的前提下,马锁安的新办法在哇麻村得以推行。没想到的是,贫困群众积极性高涨,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访,最终都买到了自己满意的牛羊,高高兴兴建起了自家的畜棚。

“贫穷落后,有很多危房,村民安于现状……”谈起进村后的第一印象,马锁安说,村道两旁乱堆的草垛、好多农户家破旧的大门、豁豁丫丫的土墙,让他印象深刻。虽然自小生活在农村,可这个脑山村的贫穷状况还是让他感到意外。

哇麻村党支部书记朱广寿还记得,2016年,在建设美丽乡村项目实施过程中,马锁安也“没按常理出牌”。按照惯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主要是用来修路、搞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哇麻村,项目资金除了用来修路,还有一部分用来改造了农户家院墙、大门。

“马书记说了,不管干什么,只要我们把每一分钱都用在老百姓身上,用在改善群众生活上,那就是对的,是正确的!”朱广寿动情地说。

凭着坚韧不拔的担当和创新精神,一年多来,马锁安为哇麻村村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并先后争取到高原美丽乡村、危房改造、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10个,落实资金1135.73万元,还通过危房改造工程,让13户贫困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如今,哇麻村面貌焕然一新,139户人家装上了新大门,1400多米残破土墙修成了砖墙。在村广场和村道两旁,栽植了云杉、青杨、山杏、丁香等各类苗木3600株。同时,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清除了乱占乱建的棚圈,拓宽了村庄巷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贫困户刘有全,是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户之一。年过七旬的他,和老伴、智力残疾的大儿子及身体残疾的小儿子住在一起。家里的经济来源只能靠他和老伴种些粮食和养牛羊来维持,以前根本不敢去想住新房子的事。

“能够从住了26年的危房搬进新房子,多亏了马书记。”刘有全感激地说,新房从今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完成了90%,下个月他们就可以搬新家了!

心有大爱的“第一书记”

2016年,哇麻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仅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人均增收了1500元,实现了预定目标。马锁安并没有就此放慢脚步,而是以加倍的努力投入到了培育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稳定脱贫的工作当中。

2016年,马锁安集思广益,确定了崭新的哇麻村发展思路,而这个发展思路,总结起来就是“西头种药养牛羊,北头办起土鸡厂;荒山种出牡丹香,游客走上山梁梁”。

所谓“西头种药养牛羊”,就是在村子西部的农户家附近盖起牛羊养殖棚、种上当归等药材和经济作物。哇麻村处在一个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公里多的狭长地带,西面地势较高、日照时间较长,村民家多数位于西面。把牛羊养殖棚建在农户家门口,既利于管护又利于牛羊繁育。同时,利用庄户间的空地种植当归、长白葱等药材和经济作物,既增加收入又方便田间管理。2016年,村里共投资334万元扶持47户养殖杂种肉牛87头、8户养殖土猪88头、5户养殖肉杂鸡550只。

“北头办起土鸡厂”,投资56.25万元,在村子北部的荒山坡上新建占地2亩的葱花土鸡养殖场1个,一年分两批养殖,每批4000只,两批就是8000只,以每只鸡赚20元纯利润算,仅这项产业,年收入就可达20余万元。

“荒山种出牡丹香”,实施“坡改地”项目,分两期投资400万元平整出80公顷梯田,计划种植油用牡丹。这种牡丹花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都比较高,既可提炼加工化妆品,还可制成牡丹茶,如果项目顺利实施,每年都能带来比较可观的收入。

“游客走上山梁梁”,就是在位于村庄西面的互助县试验林场的山上,开辟长2.6公里的斜沟徒步路线和长3.5公里的寺沟潭徒步路线,吸引众多徒步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争取徒步旅游基地建设资金26万元,在哇麻村建成了徒步旅游小营地,日均接待游客近百人,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马书记是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让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提起马锁安,哇麻村的村民们都赞不绝口。

哇麻村全村62户贫困户中有24户因病致贫。为减轻贫困群众住院看病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他积极推进健康扶贫,依靠省委组织部的支持,邀请北京市援青医疗专家和省医疗机构的医生到村里多次开展义诊,有些患有风湿关节、腰膝劳损的村民经过治疗,病情得到了缓解。

在马锁安的帮助下,哇麻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葱花土鸡)示范村;被海东市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村。他也荣获海东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2017年,马锁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今年225日,他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如今,哇麻村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从2500元左右增加到去年的4168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2234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村民从原先不敢干、不敢闯,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追求美好富裕小康生活转变。

马锁安的付出让哇麻村一步步走出贫困,也让他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尽管哇麻村已经脱贫摘帽,但马锁安依然在操劳奔波,他的足迹所到之处,这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心为民的温暖深情,那头牵着山乡群众齐心奔小康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