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张璐 报道
“小时候,最幸福的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一边烤火取暖一边聊家常。”市民张先生说,对于火炉,在寒冷的冬季,已经不单单是为了烤火取暖,它更多的是凝聚着家人团聚的日子,对于海东市乐都区的百姓们来说,说到火炉,就不得不提起曾经风靡一时的“乐都烤箱”。
徐家沙沟村位于乐都区碾伯镇引胜河东,风景如画的扎碾公路从村庄边经过,“乐都烤箱”就源自这里。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这里,刚走进村庄,一阵“叮叮铛铛”的敲击铁器声便传入耳中,继续深入村庄,几家大型烤箱生产厂房和仓库出现在记者眼前。放眼望去,各式各样的“烤箱山”和大型生产机床整齐摆放,工人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着。
“他们大多都是本村的村民。”走在一旁的徐家沙沟村党支部书记徐维霖向记者介绍,该村的“烤箱产业”已经发展了30年了,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7家加工烤箱的小企业,吸纳了40余名村民在这里打工,每人收入3800元到4500元不等。
这几年,随着产品商标的注册,加工烤箱的企业青海登红采暖设备有限公司也将“乐都烤箱”更名为“登红烤箱”。负责人徐登红告诉记者,1990年,他还在生产队工作时,火炉都是用铁皮做的,不耐用。“后来生产队解散后,我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型烤箱厂,经过摸索和学习,我用钢板代替了铁皮,生产出了适合青海本地的烤箱。”徐登红说,慢慢地,本地烤箱产业达到了饱和,于是他和其他厂子的负责人到省内外的烤箱生产地“取经”,设计并生产出适用于多地区的本地炉、新疆炉、西藏炉、内蒙古炉,销往西藏、新疆、甘肃等地。每年从8月起陆续发货,在9月、10月、11月销售量达到高峰,由于每年生产数量有限,那几个月的烤箱在市面上总是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在新疆开一个分厂,解决这几个月因为供货不足而造成的‘断层’现象。”徐登红说,同时,他也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带领他们一起致富。
目前,在徐登红的工厂有23名村民务工,徐登清就是其中之一。今年57岁的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年了。“我年轻的时候在外打工,经常一年半载回不了家。后来看到村里的烤箱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就回来跟着前辈们学手艺,为我们村这个特色产业添上自己的一把‘火’。”在青海登红采暖设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徐登清边指导新学徒,边对记者说。
同样,正在该车间做烤箱箱底的杨元芳也在这里工作了10年,从一个小学徒到现在能独立负责一个环节的技术工,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手中的工作也越发地娴熟起来。“在这里工作收入高,而且也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杨元芳对记者说。
看着村里的“烤箱产业”越来越“红火”,徐维霖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加大力度组织各个负责人前往省内外学习先进技术,将烤箱改进为燃烧时间长、节能、低碳、环保的新型烤箱,吸引更多的客户前来采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