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千里沃野奏欢歌
——海东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综述
来源:    时间:2022年05月25日    

海东日报记者 尕桑才让 摄影报道

五月的河湟大地,千里沃野,风光无限,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

过去的五年,是海东市农业全面发展的五年,是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不断飞跃的五年,更是从“农业大市”阔步迈向“农业强市”的五年。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海东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真抓实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坚持把转型发展贯穿始终,着力打造河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破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难题,主导产业不断升级,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大,高原生态特色优势初现,绿色生态有机的品牌效应不断彰显,特色农作物比重稳定在86%以上,粮油蔬菜产量占全省比重均在40%以上,占据了全省农业的“半壁江山”。

这五年,海东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生产保持了十三连增的好局面,连续六年实现了农牧业生产增产增收,18个产品入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列,充分发挥了海东市在青海省农业中“排头兵”和“领头雁”的重要作用。

这五年,海东市连续5届成功举办高原农产品展交会,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农作物播种面积始终保持在312万亩以上,特色作物比重保持在86%以上,全省“菜篮子”里装进了更多海东果蔬。

不断更迭的数据,正是五年来海东农业农村发展最为直观、最为有力的写实与呈现。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河湟大地不断铺展……

粮稳菜丰 农业生产力稳步提高

3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开春以来,海东根据地势特点,春耕备播逐步铺开——机器声隆隆作响,农民在田间翻耕破土,铺膜保墒;农技人员深入大棚果园,讲解种植技术;乡镇集市上人头攒动,各类农资正在旺销……

走进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舍仁村的田间地头,成片的冬小麦已经抽穗,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看着一片片绿色的麦浪,村民们脸上笑容绽放。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海东作为全省最大的农业区,共有耕地318.19万亩,占全省的36.01%,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7.13万亩;2021年,海东市粮食、蔬菜产量分别达到51.65万吨、71.51万吨,占全省粮食、蔬菜总产量的47.4%47.6%。旺季蔬菜自给率为68%,淡季自给率为35.6%,年均生产自给率达到59.9%,全市农业工作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十三五”期间,海东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农村发展迈上转型轨道,共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1.69亿元,草原生态奖补1.39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11亿元,广大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农村发展形势持续向好。

去年,海东市连续两年取得全省“菜篮子”考核优秀成绩。这也直接说明,海东不光在粮食上占了全省的大份额,蔬菜上也成了青藏高原优质农产品的“集结地”,在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中展现了海东农业在全省的地位和份额。

稳粮是底色,产业是特色。眼下,不管是河湟谷地的丰收田,还是今年盘活复耕的撂荒地,因地制宜发展的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为海东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进一步充实了“米袋子”,丰富了“菜篮子”。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农民利用地属高原冷凉气候,蔬菜种植病虫害少、有机无公害、品质好等天然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产品远销省内外,并成为供港蔬菜特色种植基地。

“十三五”期间,海东全面启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仅2020年完成“两减”面积105万亩,超过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成为全省化肥农药减量行动主战场。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18年减少40%30%以上,全市累计认定“两品一标”80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品牌6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8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越来越多富硒、绿色、无污染的海东农产品正在走向全省、全国。

生活富裕 农业改革步伐持续加快

许正全是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脑山地区安置下来的农民,虽然住上了漂亮宽敞的安置楼房,但他心里还是记挂着老家的土地。

种了一辈子地的他,将搬迁后村民不种的土地流转过来,成立了青海正全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农民变身为“许老板”。土地流转和托管的做法现已推广至海东市的大小村庄,惠及了许多农民,转出了好日子、托出了新希望。

这也是海东市农业改革步伐持续加快给农民带来的红利。“十三五”期间,海东市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积极探索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的有效模式,创新集体经营方式,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入股农民合作社和参股龙头企业,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农民土地入股、其他经济主体投入资金技术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市94个乡镇1587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六县区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已顺利通过省经验收;全市1587个村已完成各类资产盘点工作及清产核资系统录入工作,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1520.31万亩,清理集体账面资产18.62亿元,核实集体资产44.88亿元,确认集体经济成员147.37万人;全市1587个村完成股权设置,折股量化资产18.83亿元,147.9万农牧民配置了股份,实现了农牧民变股东。初步形成了以土地流转经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经营性资产股分量化等多种形式的股份经济合作,激活了各类要素,推动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全市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已达81.88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5.7%

五年来,海东市坚持把农村综合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点,推动乡村旅游、现代特色农业、撂荒地政治、移风易俗等产业的融合互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盘活了集体资产、土地、资源,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年收益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1039个,占比65.15%,这份成绩单是我市农业农村改革工作的成绩单,也是农民增收的保障。

“十三五”以来,海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8.7%的年均增速保持平稳增长,截至2020年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44元,比2016年增加3499元,增长39.12%。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提升,生活质量提高。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9686元,比2016年增加1697元,增长21.24%,其中消费增长排在前三位的是其他商品和服务、居住、医疗保健,年均增长分别为12.6%8.3%5.8%

五年来,海东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广袤田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内外兼修 乡村振兴迎来双提升

“破旧乡村”到“诗意田园”,从农产品种植到乡村生态旅游,从“新农民”到“新市民”,海东市努力把农业打造成更有奔头的产业,把农村建设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海东市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通过深入挖掘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优质资源,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高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持续高标准打造了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化隆县扎巴镇本康沟村、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大庄村等一批示范样板村;全面推进了示范试点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工作,引领带动了全市各类乡村旅游接待点达840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376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尤其是2018年实施的5个示范点村在省级考核中全部合格,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在考核中排名第一,2019年实施的4个示范点村顺利通过省级中期评估,化隆县扎巴镇本康沟村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树立了标杆。

初夏的海东农村,整洁干净的路面、宽敞整齐的巷道,一座座农家小院与蓝天组成了秀美的绿色画卷。近看村容,房舍墙壁粉刷一新,三三两两的老人悠闲地在广场、公园或健身或聊天,怡然自乐。

每个村都有不一样的美!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海东市对全市1587个村庄按照试点示范、融入城镇、集聚提升、稳定发展、特色保护、撤并搬迁等不同模式进行归类认定,统筹谋划重点区域、重点任务的优先次序,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对全市61个示范村划分为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补强、综合提升、特色文化等5种类型推进振兴,加快乡村振兴示范从点上向面上推开,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截至2020年年底,15个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累计投入专项资金843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3.68亿元。

农村美丽,农民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这些年,海东市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越来越多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走进平安区三合镇三合村,宽阔崭新的村道,新颖别致的玉兰灯,整齐划一的绿化带,展现了河湟乡村特有的田园风景。马占军已经在三合村住了几十年,是该村村容村貌变化的见证者。“原来家门口垃圾随处乱倒,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后,院子里、村里的环境都变得干干净净,住着很舒适。”马占军说。

特别是近几年,洁净清幽的海东农村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从城市“逆行”到乡村,来体验“田园生活”。为了让更多群众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自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海东市投入各类资金13.18亿元,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通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全市1587个行政村配置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的行政村占比达到90%,配备农村保洁员5186人,村庄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得到提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自《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实施以来,海东市婚丧嫁娶简办新办蔚然成风,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各县区制定出台了农村红白喜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群众婚丧嫁娶节约节俭意识显著提升,新时代的新农村里,逐步形成了风清气正、文明高雅的乡风文明新气象。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站在新征程上,海东市将持续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中打头阵、挑大梁、勇当排头兵,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书写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