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4亿元 三大峡口“眉清目秀”美如画
来源:    时间:2021年05月08日    

海东日报记者 李富生 摄影报道

小峡、大峡、老鸦峡,被湟水河紧紧地串联在一起。东边是从甘肃省进入青海省的东大门老鸦峡,西边是省城西宁市进入海东市的必经之地小峡,中间是大峡,无论从地理位置来讲,还是从生态资源来看,三大峡口都是推动湟水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

作为全市重要的绿化工程,近年来,海东市深刻认识到三大峡口的重要性,先后投入4亿元实施小峡、大峡、老鸦峡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和绿化工程,着力提升三大峡口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开展湟水河沿岸生态治理,不断扩大峡口绿化面积,提升绿化质量,让青海人民的母亲河展现出靓丽颜值。

1.5亿元让小峡口换新颜

良好的形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王家庄村是西宁进入海东的第一村,为改变以往的“脏乱差”,20183月,海东斥资1.5亿元实施王家庄西片区163户群众整体拆迁生态建设工程。

沿着109国道,来到小峡口,道路两边昔日的农庄已变成了一片以杏树、金叶榆为主的生态景观带。谁也不会想到,几年前的这里曾是道路拥堵,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加之道路两侧乱堆乱放的河湟奇石和河道垃圾,让途经这里的人们感觉脏乱不堪。如今,这里树木郁郁葱葱,滔滔湟水河奔腾而下,曾经的乱石堆、杂物堆、垃圾堆和荒地已不见踪影,王家庄村彻底换了“容颜”。

绿化“大会战”为老鸦峡植绿

现在,无论是驾车出海东,还是乘车来海东,途经小峡口,人们尽情邂逅享受这一场不经意间的春日盛宴,一下子便减轻了身体的疲乏感。目前虽未形成水岸交融、人水和谐的绿色生态景观带,但那一片片探出嫩芽的杏树林已经在向人们宣告一个好消息:未来这片将是流水潺潺、漫山葱翠的别样景致。

这是西宁进入海东后看到的小峡口的喜人景象,距离60公里的老鸦峡也在这几年悄然发生着变化。

20194月,一场5000人次规模的国土绿化“大会战”,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史纳村(原民和镁厂片区)的一片覆土空地上打响,拉开了海东市2019年国土绿化暨50万人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的序曲。在当天的义务植树活动中共植树1万株,其中9000株是桃树。

之所以种植这么多桃树,是因为民和县新的旅游发展定位:结合湟水生态经济建设,加快桃花谷、桃花岛建设,努力打造湟水流域公路沿线桃花长廊。

这条桃花长廊指的是从109国道老鸦峡东段至川口镇近20公里的狭长谷沟地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条极富激情和活力的狭长地带曾一度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摇篮”,也是当时省内外有名的“硅铁走廊”。这其中,民和镁厂是最大的一家,然而这些企业工艺设备落后,能源消耗高,在为当地财政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这也是为什么海东市2019年国土绿化“大会战”放在这里的原因,就是要宣示市委、市政府推进国土绿化的决心和信心,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三大最大”省情定位的自觉性,扎实推进全域国土绿化战略,提升青海东部门户绿色颜值,全力打造生态绿色海东。

如今,老鸦峡民小公路沿线,桃花长廊初具雏形,曾经的大量废弃厂房和零星农户住宅、大量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消失得无影无踪,实现了从“工业黑色长廊”至“绿色桃花长廊”的转型升级。

全民义务植树让大峡口美起来

正值春日,记者乘车沿着这一路行驶时,只见路旁绿树红花相间,那些繁花绿意扑面而来,仿佛就在宣告未来这里将是青海东部名副其实的桃花长廊。

处于中间位置的大峡也不甘示弱,它是重要的交通要塞,民小公路、兰青铁路、兰新高速铁路等交通路线均交汇于此,生态地位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三大峡口生态建设,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依托大峡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连续几年在大峡口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意识。

登上大峡山顶,向下俯视,油松、山杏、青海云杉、河北杨、白榆等树苗挺拔地站立在半山腰,像一个士兵一样凝视着未来海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美好画卷。

抬望眼,尽绿色。小峡、大峡、老鸦峡披上了“绿衣”,昔日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湟水河、村庄建筑破败不堪的小峡口,变成了景色宜人的杏树林;环境污染严重、群众怨声不断的大峡口变成了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山体自然风景画;老鸦峡民和段的“硅铁走廊”废弃厂房,变成了“桃花长廊”,海东真正让绿色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正朝着建设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