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小展台”里看海东农业新嬗变
来源:    时间:2021年09月25日    

海东日报记者 胡生敏 摄影报道

喜庆丰收,共贺佳节。

9月24日,青海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暨青海(河湟)第六届农产品展交会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为期3天的农展会,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吃到最正宗、最优惠的各地特色农副产品。这几日,七彩土乡已然成为海东优质农特产品的集散地。

作为全省的农业大市,今年的农展会海东市作了精心准备,并在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展销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大力向外推介和展示海东农业发展的成就。

展会上,瓜果飘香,活动多多,精彩不断,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味道,洋溢着快乐的购物氛围。从刚开始的“晒产品”到现在的“晒品牌”,农展会上的小小展台,映射出了海东农业的新嬗变,向全省展示了海东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成就、乡村振兴的新面貌。

“土特产”登上“大雅之堂”

颗粒饱满透亮的富硒大米、包装精美的青稞面、诱人的马铃薯粉条……人潮涌动的展馆里,琳琅满目的海东特色农产品整齐摆放,成为这次农展会上的抢手货。

随着短视频的流行,“直播卖货”成为主流。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农民主播”来到农展会现场,为“海东产”农产品带货。

“屏幕前的乡亲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暨青海(河湟)第六届农产品展交会现场,跟随我的镜头大家可以看到,活动正在紧张进行中……”9月23日上午10点,由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农村“直播带货”达人张岩团队带领的农民主播们通过快手、抖音App实时直播开幕式。

张岩是东和乡大庄村人,也是东和乡农技推广站的负责人。一年前,看到直播的优势后,张岩前往全国各地学习电商知识,致力于推动本地土特产品走向全国各地。摸爬滚打一年后,他申请了“李丰公社”快手账号,开始走上直播之路。

“我们直播时的产品主要有八眉猪肉、洋芋粉条、本地牛羊肉等18类特色农副产品。”张岩说,此次农展会上,他们带了三个系列18类近40多种农特产品。

“欢迎大家多购买我们的产品,谢谢各位支持!”当天的直播活动中,来自蔡家堡乡的农民主播殷成德热情地向广大网友推介洋芋粉条,为家乡代言。尽管肢体残疾,但面对镜头他侃侃而谈。当天他在线上成交总额超过1200元,线下成交近4000元。

“借助农展会这个平台,我们能将更多的海东农产品品牌推向全国。”对于“直播带货”这种新型线上销售模式,张岩认为,过去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比较粗放,重数量轻质量。如今,电商实现了城市社区与农村农户的直接对接和农产品的高效营销,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高效发展、农村脱贫攻坚的作用十分明显。

作为本届农展会上的12场特色活动之一,“庆丰收、消费季”农副产品“直播带货”活动围绕海东特色农产品、特色非遗等,将线上带货与线下特色商品交易会深度结合,借助“直播带货”的新媒体形式以及互联网效益充分展现地域特色,让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打造出了极具影响力的电商直播新高地。

“只需轻点手机屏幕,美味就自动装满了购物车,质优价美的地产农产品很快就会送货上门……”张岩还感慨地说,我们卖的跟人家北上广地区相比显得土气,可土不掉渣,越土越稀罕,比如互助的白牦牛肉肉鲜香嫩,血红蛋白极高,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非常走俏。

张岩的直播团队没有明星代言、没有大V刷脸,靠的是东河乡乡里乡亲的农民主播,其中还有残疾人。“目前,团队里有100多人,专职主播有4名,村民主播有30名,快手、抖音平台粉丝量达到了100多万。”张岩说,团队主要关注“三农”领域,自开播以来,土特产销量达到了7000多单,销售额超过127万元。

张岩说,以前在自己眼中,展会只是一个卖产品的临时柜台。有企业一听说要参展,赶紧拉着大量货品“赶集”,没有包装,没有品牌。再看看如今,参展的土特产一个个“穿着”精美,贴着个性“二维码”,俨然是市场新贵。

来自乐都区蟠桃汇桃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敬江对此感触最深。“我们参展的蟠桃每一个都经过精心挑选,最终用品质赢得了客商。”余敬江说,有了品牌,就有一个良好的口碑,也就吸引了客商的高度关注,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了。

如今,色鲜红、味香醇、皮薄、肉厚的循化线椒;蒜瓣大、VC和大蒜素含量高、口感好、耐储藏的乐都紫皮大蒜;籽粒大、色艳、产量高,味道浓郁的循化花椒等通过农展会平台大放异彩,也让一批企业脱颖而出,一批品牌强势崛起,海东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卖吆喝”到“讲故事”

各个展馆内,前来选购商品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各展销企业纷纷向来客推介自己生产的优质特色农产品。

“老板,这是咋吃的?需要倒水吗?”“我还是第一次见牛肉面可以这样吃。”“老板,这个可以在哪里买到?网上有吗?”……在农展会循化展馆内不少游客驻足询问。

由青海驼铃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干拌面是市民最喜欢购买的产品之一,每一个来到循化馆的市民,或多或少都要买上几袋。“味道很好,买回去送亲朋好友也好。”市民刘倩说。

展台前,不断有前来咨询购买的市民。“我们从开展到现在3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接待了前来咨询的几十个人。”青海驼铃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康占森介绍,“他们大多都想买回去,也有意向签订单的。”因为路途遥远,这次拿来参展的产品比较少,买的人很多,供不应求。

记者在现场看到,面对前来问询的客商,参展企业负责人们不是急于推销,而是先讲起了“故事”。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拉面产业的扶持力度,一些拉面品牌脱颖而出。然而,拉面产业也存在产业链短、受限于店面经营等短板。为此,我们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出即食拉面产品,包括拉面方便面、牛肉干拌面、牛肉拉面汤料等,推向市场后深受消费者喜爱……”

并不算精彩的故事,却引得了不少客商驻足。展会当天,来自山东的采购商赵微对康占森带来的干拌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下,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国民消费观念转变,市场对便捷即食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赵微说,这个干拌面在高校及各大商超还是很有市场的。

康占森介绍,他带来的牦牛肉干拌面根据食客的年龄段分为香菇炖鸡、黑椒牛柳以及红烧牛肉3种口味,食客在有热水的便利条件下冲泡拉面,3分钟后拌上牛肉酱即可食用,也可以在微波炉里加热食用。

“我们这款牦牛肉干拌面是结合循化所有优势农产品开发出来的,辣椒、花椒和牦牛肉都是本地的,是一款青藏高原牦牛肉干拌面。目前,产品已销往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康占森说,此次展会上他带了总共有25个品种,包括拉面调料。

企业家们带来了产品,更带来了文化。“我们产品的名字撒拉语意思是非常不错,特别好。代表了我们驼铃人追求产品品质,不断创造高端食品的决心。”康占森说,他们将把推广民族特色文化和推广产品结合起来,为带来旅游人口、旅游收入的增加作出应有贡献。

“纸上订单”到“掌上订单”

记者看到,偌大的场地人来人往,各种各样的商品摆在摊位上,来这里的群众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随处可见火爆的交易场面。参展商户们一边整理售卖的商品,一边向过往的群众卖力介绍,好一番热闹的景象。

在化隆县展区,一块竖立的绿色二维码展板格外显眼。记者拿起手机刷了二维码,写有“化隆有礼”的电商平台里,青藏高原油菜花蜂蜜、青藏高原枸杞花蜂蜜、青藏高原黑枸杞、青藏高原胎菊花、青藏高原杂粮青稞挂面、青藏高原三色藜麦等产品价格信息一目了然。

“我是从广州开拉面馆起家,接着开茶餐厅等。后来拓展到农产品采购经销,在深圳、贵州安顺等地开办油脂加工厂。后又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一起发展拉面产业。”青海青化实业有限公司、青海伊丰商贸有限公司、化隆农特产品电商平台负责人韩光远介绍,“我们是一家集农产品加工、销售、储备为主的涉农企业,以振兴乡村经济为目标,整合农产品种植资源优势,把控源头确保品质,助力脱贫,优先采购贫困户农产品,给农户带来产品订单和经济利益,积极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格局,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当今绿色环保、健康养生的市场消费需求和青海拉面食材的供应与配送。”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以自主研发、生产、委托加工、代理代售各种特色农产品为经营模式,不断开拓市场。“把地方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推广出去,打破了展会市场与区域的限制。”韩光远说,参加了五届农展会了,此次农展会带了30余种特产,下一步还要向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大型综合贸易企业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立联系,将许多产业串联起来,让乡亲们的农副产品可以卖出去,外面的生活物资可以流通到家乡。“农展会搭建了一个商业大舞台,很多品牌都是农展会培育起来的。我并不在意在农展会上能卖多少钱,重要的是把我们家乡的农特产品推荐出去,这个二维码大家一扫,所有信息都清楚了。”韩光远向记者吐露心声。

扫一扫二维码,订单从“纸上”走向“掌上”,更多的海东农产品上演了“线上线下”热。

一天下来,不少群众已是大包小包收获颇丰。“我一大早就从西宁过来了,今年是我第三次来逛农展会,买了循化线椒、核桃还有一些小零食,准备带给朋友们分享。”市民张女士此行收获满满。

“没想到我们家乡的农产业这么好!”这是很多市民在这次农展会上的共同感受。“这次的农展会设在村里,一方面满足了城里人想要亲近农村田园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让广大群众感受到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喜人成果。”逛展会的乐都市民李艳艳说,“这次农展会,让我近距离了解了家乡的特产,从它们的生产基地、种植规,到产品诞生,让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完整产业链,这种感觉很自豪。”

记者手记:借助农展会这个大舞台,曾经藏在“深闺”里的海东农特产品大放异彩,广大农民朋友在庆祝丰收的同时,幸福感也进一步增强。看着展厅里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我们相信,这样一个“接地气”的展会,会为海东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