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索引号: 发文字号: 东政〔2023〕1号
发文机关: 主题分类:
成文日期: 2023年02月16日 发布日期: 2023年02月16日
海东市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海东市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设

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2,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部署与海东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履行依法治市各项工作职责,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圆满完成年度各项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调整充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委员和四个协调小组成员,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带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2022年初按要求向省政府和市委、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主动接受省政府、市委、市人大对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监督,有效推进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高位推动引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凡是涉及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会议重要决策、重大事项、重要规划,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及时听取专题汇报、研究重大事项、部署重点任务。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印发《海东市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法治政府建设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对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本部门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责任,保证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三是层层压实责任。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并将法治政府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报告、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管,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抓“关键少数”,切实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职责

(一)强化思想引领,提升法治理论素养。一是坚持把学习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政策学习的重要内容,推动领导干部长期坚持,深学笃行、学思践悟,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引领带动干部群众深入学习、指导实践。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论学习纳入《中共海东市委中心组学习安排意见》《海东市干部理论学习计划》,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准确把握和理解落实二是发挥领导班子带头作用,带头学习党章、党规等党内法规。全市各级党组织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将党内法规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级党校培训重点内容,纳入新提拔领导干部任前法治考试必学必考内容,把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党员干部教“必修课”。年内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等纳入市委组织部2022年春季培训班、市委党校新提任县处级干部任职培训、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市农村干部学院新提任乡科级干部培训等主体班次重点学习内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推动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三是充分利用“学习强国”“青海干部网络学院”“法宣在线”等学习平台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各类政策法规知识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各级干部职工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四是积极发挥网络平台优势,运用“法治海东”“12348海东法网”“法治海东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采用图解、视频、动漫等方式,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各类政策法规知识,形成网上宣传的规模声势,提升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

(二)强化工作责任,推动任务落实。一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切实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明确年度工作要点及重点任务,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作为全市上下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制定印发《海东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肩负起法治建设工作的主体责任,积极推动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逐项落实,全面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不断开创法治海东建设新局面,为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二是严格落实《中共海东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法治建设重要决定和方案备案办法》,扎实开展年度法治建设重要决定和方案备案工作,2022年向治省办备案3件,各县区向市委依法治市办备案12件,做到了有件必备,保证法治建设重要决定和方案同省市决策部署相一致。三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防灾和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高度重视防疫防汛工作,全面研判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做到高度戒备、周密部署、科学调度。重视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发布防汛减灾、疫情防控政务信息,“早、快、实、准、细”为工作标准,依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妥善预防应对防疫防汛突发事件。

三、抓好重点工作,稳步提升政府依法履职能力

(一)着力抓好重点领域立法和备案审查工作。一是印发实施《海东市人民政府2022年立法工作计划》《海东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条例》《海东市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条例》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后报市人大常委会,经省人大批准分别于2022111日,202311日起施行。完成市政府规章《海东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起草、审查、审议工作。拟定了《海东市人民政府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草案)》,安排地方性法规提交市人大常委会项目2项,政府规章立法项目1项,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务委员会会议/市委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二是完成《海东市贯彻<青海省地方政府储备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海东市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办法等三个办法》等5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并统一登记、编号,文件发布后依照法定程序及时向省司法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备案。按照《青海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规定,依法对互助县政府、乐都区政府和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报备的10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予以登记备案。三是开展了海东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第五次全面清理工作,共审查清理海东市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室规范性文件23件:保留14件,废止(失效)9件;市政府各部门规范性文件8件:保留6件,废止(失效)2件;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室规范性文件43件:保留37件,废止(失效)6件;各县区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4件:保留2件,废止(失效)2件。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始终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协调、责任落实、督查督导、宣传培训、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制定印发《海东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的若干措施》《海东市2022年深“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等文件,以目标定任务,以责任促落实。一是积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及时跟踪报道全市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问题不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中,《海东市以信用基石打造“诚信基地”》《海东市推进“安康河湟”信息化平台 开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新模式》《海东市创设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绿色通道” 实现网上“不见面”开标在线监督》三个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二是全面实行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梳理、推进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编制工作,编制公布《海东市行政许可事项通用清单(2022年版,共312项)》和《海东市市级各部门(单位)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年版,共247项)》,督导各县区完成清单编制、审定、公布工作,构建全市统一、权责清晰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体系。三是深入实施投资“审批破冰”工程,将改革前的68项审批事项精减为34项,审批时限压减至30个工作日,审批总体时限控制在80个工作日以内,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受理事项办结率达95.44%四是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一事通办”,推行“容缺受理”便民服务。推进政务服务“六减一增”,按照“应减尽减”原则,取消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办事程序环7项,无依据证明事项10项,减免收费事项16项,同时提供免费复印、免费拍照等服务,对通过数据共享能够获取的、上级部门已明确取消的37项材料,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推进101项事项实现“一次办”,推出免费邮寄等便民服务,多渠道公布事项指南,方便企业群众获取政务信息,有效减少企业群众办事成本、交通成本、资料成本等。五是推动电子印章运用试点工作,目前已征集8个单位共14个事项。全市6794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省一体化平台,线上网办率达98%。全市95个乡镇(街道)、1274个村(社区)进驻省政务服务网,认领编制事项2262项,实现五级政务服务线上全覆盖全市共办理跨省事项8930件,海东市营商环境满意度达85%以上,市场主体获得感大幅提升。

(三)加强行政制度建设,推进公正文明执法。一是对全市应急管理、住房建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监管、消防等6个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对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执法程序、强化执法协调联动等工作提出了20余条指导性建议。二是全面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制定了市级行政复议办案流程,优化了办案程序,立海东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拟定《海东市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海东市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名单》已完成市、县两级行政复议办公室挂牌,复议决定书全部实现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方便当事人查询。截至目前,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70件,受理63件,办结60件(维持27件,撤销9件,驳回15件,确认违法1件,责令履行1件,终止4件,其他3件)。三是持续推“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制定印发《海东市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方案》,统筹市级23个部门,确定141项年度抽查内容,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和抽查事项清单,梳理共涉及15个部门,26个抽查领域、55个抽查事项清单。同时,举“双随机”联合检查专题培训,通过新闻媒体、各类宣传载体进行专题解读和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有效推进了以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为形式的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了执法行为,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行政执法证件管理,保障和监督行政执法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完成全市执法证件更换与新申领系统填报工作,对1823名需换证执法人员发放新式执法证件,组织开展2022年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工作,本次考试应考人员301实际参考人员291名,参考率96.7%,通过资格考试261名,通过率86.7% ,行政执法队伍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五是制定印发《海东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规则》,进一步增强行政机关负责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行政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案件出庭应诉率达到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要求。截至目前,全市行政应诉114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68件,出庭率59.65%,比去年有所提升。

(四)健全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一是完善市委、市政府联合法律顾问团工作机制。目前,我市党政机关法律顾问覆盖率60%,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法律顾问覆盖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公职律师、公司律师也有了新的发展。各县区政府及市政府组成部门基本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法律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二是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工作的通知》,加强法律顾问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安排和要求,完成1次全市党政机关落实法律顾问工作摸底排查。截至目前,6县区已有196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聘请法律顾问,市直各单位已有31家党政机关聘请了法律顾问市市场监管局、市人社局、市银监局、市税务局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公职律师工作的意见》精神,设立了公职律师。全市党政机关共注册公职律师20名,为各单位提供法律服务及相关工作408次。

(五)突出法治为民理念,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一是强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民调解工作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调解组织1854个,调解员5902名,努力打造了一支懂政策、懂法律、知民情的人民调解员队伍。二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第一道防线”作积极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协调联动,大力推进市县乡三“一站式”矛调中心、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调解工作室和县区调解协会建设,助推人民调解工作转型升级。2022年,全市各级各类调解组织调处矛盾纠纷4776起,调处成功4757起,成功率99.6%三是充分调动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公证员积极性,不断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推动放宽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认真做好各类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真正发挥法律援“扶贫困、暖民心、保民生”的作用。2022年,法律援助中心共解答法律咨询395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87件。全市22家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196家,承办各类案件2936件,代写法律文书620份,解答法律咨询2000人次。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2550件,解答咨询753人次;各基层法律服务所共办理各类案件706件,咨询和代写法律文书3564份。通过诉讼代理、非诉讼调解等方式,为困难群众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通过担任全市1587个村69个社区的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职能作用,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法宣在身边、服务在身边、学法在身边的良好局面,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较好的法治保障。四是深入推进信访矛盾化解攻坚专项行动,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工作,压实化解责任,推动化解一批疑难复杂信访事项截至目前,全市105件信访积案已化解59件,30件信访积案取得阶段性进展,对一时难以化解的信访积案落实了稳控措施。深入开展信访“三无”县(区)创建工作,健全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截至目前,全市网上信访总量681件次,及时受理率98.71%,按时办结率95.53%,群众满意率96.38%     

(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领和推进全民守法。把全民守法和普法作为法治建设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全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一是制定印发《海东市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 省司法厅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任务分工方案》《海东市2022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各项工作任务,持续推动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二是 “双普法”责任制,以法律“九进”为载体,协调督促责任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深入宣传宪法、民法典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聚焦普法重点,组织开展12.4宪法宣传周、4.15国家安全日、民法典宣传月、反有组织犯罪法宣传、打击养老诈骗等专题宣传活动,推“八五”普法规划落实。三是组织开“喜迎党的二十大 法治宣传海东行”法治文艺宣传活动,组建“法治文艺宣传队,用文艺节目表演的形式对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撒拉儿女心向党》《农民工有了娘家人》等节目受到众广泛好评。四是“三个一”(每月上一堂法治教育课每周推送一条法律小知识或小视频,每月放一部法治宣传片)法治宣传模式,提升宣传实效,注重面向基层,群众不出门也能学到法律小常识,全力打通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五是围绕“五个新海东”建设和海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诚信守法示范校”“诚信守法企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全市挂牌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4个。结合乡村振兴,打造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基地2个,广场12个、法治长廊14个,法治社会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六是扎实“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全市1656个村(社区共选拔培养“法律明白人”2818人,实现100%全覆盖。

四、突出公开透明,全方位加强行政权力制约监督

(一)充分发挥权力监督效能。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0件,政协提案109件,按时办复率100%

(二)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力度。严格审计监督,重点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和资金、民生项目和资金、生态环保项目和资金等方面进行审计,共完成审计项目及市领导临时交办事项14个,查出问题资金4269万元。

(三)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进一步拓宽依申请公开受理渠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发布各类政务信息13140条,其中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43条。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编制本级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实行政务过程和结果全公开,以高质量的政务公开服务企业、群众日常工作生活。

五、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有待进一步强化,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常态执法还需持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普及形式还不够多样,运用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

六、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我市将深入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和省委依法治省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法治建设水平。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中心组理论学习的一项政治任务与核心内容形成学习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法治政府建设成效。切实发挥“头雁”效应,使“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关键领域”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切实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本质内涵与根本要义,凝聚全市上下推进法治海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强大合力,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是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健全完善重大事项决策、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执法等制度,进一步保障政府依法行政,努力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执法。加快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立法进度,按时完成政府年度立法计划。进一步加强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力度,使规范性文件在不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同全市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法律服务参谋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确保政府依法行政。

三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细落实,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着力提升严格规范文明执法的效能,切实推动行政执法不作为、慢作为和选择性执法等问题的解决。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督促行政机关正确履行职责。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

四是营造良好法治氛围。深入推“八五”普法工作,完善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扎实开展“法律九进”活动,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探索精准分类分层分众普法,继续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法律明白人”,营造培育基层社会法治氛围,不断夯实法治社会建设基础。大力推进“智慧普法”行动,加大新媒体普法内容原创力度,探索建立法治文化作品库、尝试设计制作一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法治文创产品。全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