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索引号: 发文字号: 东政办〔2022〕46号
发文机关: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民政、扶贫、救灾;综合政务
成文日期: 2022年04月21日 发布日期: 2022年04月21日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海东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海东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已经市政府12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2241

海东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一、海东市综合防灾减灾现状与形势

(一)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成效

1. 防灾减灾救灾机制进一步健全

“十三五”时期,整合原海东市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政府办公室应急管理、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消防管理、市民政局的救灾管理以及原分设在相关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旱灾害防治、森林草原防火和应急救援的相关职责,成立海东市应急管理局6个县区应急管理局先后组建到位。同步调整了安全生产委员会、防灾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等。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防灾减灾机构框架基本形成全市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运行机制基本理顺,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初步构建。

2. 防灾减灾应急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海东市先后制定了《海东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海东市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海东市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和《海东市河长巡河制度》,制定并实施了自然灾害、防汛抗旱、环境污染、抗洪救灾、森林草原防火、地震应对、地质灾害救援等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并结合实际开展了有针对性地防灾、救灾演练,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市气象、地震、民政、自然资源、水利、交通、住建、农业农村、林草、消防、武警、红十字会等部门,分别构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防灾减灾体系和系统,在海东市应急局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实施四级网格化管理,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市的自然灾害速报网络。

3.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海东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不断完善覆盖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灾害事件。全市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内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全市灾害信息渠道畅通,应急信息报送快速敏捷,覆盖城乡的预警预报体系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逐步增强

“十三五”时期,全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以每年“5.12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为依托,积极开展系列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每年汛期前和重要节点开展应急演练。通过宣传教育,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普遍增强。

5. 防灾减灾科技支撑逐渐凸显

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初步建立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队伍。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信广播、互联网等技术在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灾害风险划分及损失

1. 自然灾害风险区划

1)干旱

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青海卷)》,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可以表征一个地区的干燥程度。海东市各地平均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互助、化隆年降水量在450500毫米左右;平安、乐都、民和年降水量较少,在330毫米左右;循化年降水量最少,为272毫米。年蒸发量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相反,互助、化隆是年蒸发量最少的地区,在1200毫米左右;平安、乐都、民和在15001800毫米左右,循化年蒸发量最多,为2049.3毫米。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为互助、化隆最小,分别为2.42.8,是全市最湿润的地方;循化最大,为7.5,是全市最干燥的地方,也最容易发生干旱。

 

1 30年海东市各站各气候要素(平均值)

 

气象要素

平安

乐都

民和

互助

化隆

循化

年降水量(mm

338.5

329.1

338.2

502.5

451.3

272.0

年蒸发量(mm

1837.8

1613.8

1532.8

1198.3

1268.4

2049.3

蒸发与降水比值

5.4

4.9

4.5

2.4

2.8

7.5

日降水量≥1mm的天数

54.8

53.7

52.8

75.4

76.3

46.2

日照时数(h

2711

2618.4

2361.5

2621.5

2607.9

2712.3

1 海东市各县区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2)暴雨洪涝

依据《海东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图2是海东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布图。图中表明民和、乐都、互助地区,为高风险区(图中红色部分);化隆、平安、循化为次高风险区(图中白色到绿色部分)。

2 海东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3)冰雹

海东市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510月份,19812010年全省年均冰雹日数资料显示,全市冰雹发生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化隆县、互助县,年均冰雹日数多在610天;其次为河湟谷地的平安、乐都、民和、循化,大部分地方冰雹日数在2天左右;冰雹灾害发生相对较少。

3海东市冰雹灾害风险区划

2. 次生灾害风险分布

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火灾、爆炸、液体泄露等)、森林草原火灾等。次生灾害风险点分布具有区域性,生产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全市各类生产企业及周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主要分布在乐都、互助等森林草原比较密集的区域。

3. 自然灾害损失现状

“十三五”期间,海东市全域范围内面临的突发自然灾害的压力较大,且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自然灾害损失较重。“十三五”期间,海东市虽没有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但频繁性、季节性发生灾害,全市各类自然灾害导致234.08万人次受灾,紧急转移安置8172人,27.12千公顷农作物绝收,倒塌房屋3192间,牲畜死亡8565头(匹、只),直接经济损失35.60亿元。

 

2 海东“十三五”期间灾害损失统计

 

年份

受灾人口(万人)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人)

受灾面积(千公顷)

绝收面积(千公顷)

倒塌房屋(间)

死亡牲畜(头//匹)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2016

44.01

859

56.80

2.18

93

440

27857.77

2017

116.03

0

156.70

20.37

0

629

92950.90

2018

43.51

6884

30.08

3.79

3021

847

213766.19

2019

27.52

213

27.24

0.78

66

6649

19997.71

2020

3.01

216

3.64

0

12

0

1419.42

合计

234.08

8172

274.46

27.12

3192

8565

355991.99

 

3 “十三五”期间主要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表

 

主要灾害种类

受灾人数

(万人)

受灾面积

(千公顷)

房屋倒塌(间)

死亡牲畜

(只//匹)

绝收面积

(千公顷)

洪涝

风雹

114.81

117.85

3177

1584

16.90

低温冷冻

12.33

14.78

0

0

0

干旱

105.57

141.84

0

0

10.22

雪灾

0.60

0

0

6981

0

滑坡

0.24

0.0015

17

0

0.0015

 

(三)综合防灾减灾现状

1. 应急管理队伍现状

 

4 海东市应急管理队伍一览表

 

单位

人员数量

执法队伍

海东市应急管理局

23

 

乐都区应急管理局

21

4

平安区应急管理局

20

5

民和县应急管理局

30

4

互助县应急管理局

42

11

化隆县应急管理局

20

2

循化县应急管理局

12

4

合计

168

30

备注:全市应急系统人员合计168人,其中63人分管安全生产,执法队伍30人。

2. 应急救援队伍现状

 

5 海东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一览表

 

序号

队伍名称

主管部门

队伍专长

1

二五一处专职消防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青海局

储气扑救危化品火灾、爆炸事故等

2

国网乐都区供电公司应急基干队伍

乐都区供电公司

电力线路故障抢修

3

海东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应急抢险队

乐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燃气泄漏救援

4

农村公路养护队应急抢险队

乐都区交通运输局

交通救援

5

青乐化工专职消防队

乐都区工信局

危化品火灾、爆炸等事故

6

乐都区消防救援大队

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

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社会救助

7

民和县消防救援大队

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

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社会救助

8

互助县消防救援大队

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

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社会救助

9

平安区消防救援大队

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

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社会救助

10

河湟新区消防救援大队

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

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社会救助

11

双拥路特勤消防站

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

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社会救助

12

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消防队

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消防救援

13

国网互助县供电公司应急指挥中心

互助县供电公司

电力恢复

14

互助县交通运输局公路应急抢险队

互助县交通运输局

交通救援

15

青海互助金圆水泥应急救援队

互助县金圆水泥安环部

企业应急救援

16

互助县金地燃气公司应急抢险救援队

互助县住建局

危化救援

17

中石油青海分公司曹家堡油库专职消防队

中石油青海分公司

油气管道突发事件救援

18

化隆县消防救援大队

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

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社会救助

19

循化县消防救援大队

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

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社会救助

20

乐都区下北山林场森林草原半专业防灭火队

乐都区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21

杨宗林场森林草原半专业防灭火队

乐都区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22

药草台森林草原半专业防灭火队

乐都区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23

墩顶山森林草原半专业防灭火队

乐都区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24

上北山森林草原半专业防灭火队

乐都区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25

湟水林场森林草原半专业防灭火队

乐都区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26

下营林场森林草原半专业防灭火队

乐都区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27

松多林场

互助县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28

北山林场

互助县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29

实验林场

互助县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30

南门峡林场

互助县林业和草原局

森林草原火灾扑救

31

防汛抗旱抢险队

互助县水利局

水旱灾害

32

化隆县海林建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应急抢险队

化隆县应急局

地质灾害抢险、水利抢险

33

乐都联通公司应急基干队伍

乐都联通公司

乐都区通信基站设备光缆故障抢修

34

乐都英东公司应急基干队伍

乐都移动公司

乐都区通信基站设备光缆故障抢修

35

中国电信乐都分公司应急队

乐都电信公司

乐都区通信基站设备光缆故障抢修

36

互助县移动公司应急基干队伍

互助县移动公司

通信救援

37

互助县联通公司应急基干队伍

互助县联通公司

通信救援

3. 应急物资仓库现状

截止“十三五”末,海东市共建设市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1座,各县区分别建设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各1座。

 

6 海东市应急物资储备库一览表

 

序号

名称

面积(m2

权属性质

主管单位

1

海东市应急物资储备库

5000

自有

海东市应急管理局

2

乐都区应急物资储备库

500

借用

乐都区应急管理局

3

平安区应急物资储备库

650

自有

平安区应急管理局

4

民和县应急物资储备库

650

自有

民和县应急管理局

5

互助县应急物资储备库

650

自有

互助县应急管理局

6

化隆县应急物资储备库

650

自有

化隆县应急管理局

7

循化县应急物资储备库

650

自有

循化县应急管理局

7 海东市及各县区应急储备库救灾物资统计表

序号

设备品名

单位

数量

省级代储

市县级

1

帐篷

2857

1543

1314

2

棉被

9216

4600

4616

3

棉褥

8072

3460

4612

4

蓝大褂

505

158

347

5

手电筒

345

136

209

6

不锈钢水盆

1622

1400

222

7

精铁炒锅

1005

906

99

8

防寒毛皮鞋

1968

1508

460

9

睡袋

5414

2770

2644

10

折叠床

8915

3324

5591

11

防潮垫

563

243

320

12

软脱水桶

1670

160

1510

13

速干衣

43

20

23

14

移动应急投光灯

10

0

10

15

LED手提照明灯

310

0

310

16

家庭生活包

90

90

0

17

发电机

80

25

55

4. 灾害预警防治现状

——气象监测站建设情况。“十三五”期间,全市各县区建设了自动雨量站、人工雨量点、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监测站、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站,有效提高了防灾救灾应急反应速度,最大程度预防、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

——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情况。“十三五”期间,全市各县区建设了形变、地下流体等前兆观测台站和测震、强震动、无线遥测台、地震监测台站,并依托互联网实现了与青海省地震局地震观测网络系统的互通互联,提升了全市地震的监测能力。

——水利防汛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情况。“十三五”期间,全市各县区在水库、河流、山村等重点防灾区建设了集自动图像站、自动水位视频站、自动雨量站的水利防汛监测预警系统,初步实现了远程监测现场水位、降雨量和现场图像信息和数据超限自动报警。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情况。“十三五”期间海东市及各县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邀请环境地质勘查等方面的技术专家进行现场勘查评估。对重点区域按照“一点一策”的原则编制防灾预案和监测方案,并将重要隐患点纳入到《青海省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防治专项规划》,把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等相结合。

(四)“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1. 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综合防灾减灾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全市应急系统人员共168人,其中63人分管安全生产,执法队伍30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应急管理人员数量偏低。

——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全市现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以安全生产事故救援队伍为主,涵盖的救援类别比较单一,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偏少。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数量和种类不足,更新换代不及时。

——综合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完善。各县区、乡镇、街道、学校、企业、林场、草场等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演练工作有待完善,应急预案缺乏动态管理。

——综合防灾减灾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加强。海东市应急管理局以及各县区应急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全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运行机制基本理顺,但由于现实条件诸多因素的制约,单灾种部门化管理体制尚未完全扭转,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和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综合防灾减灾应急物资储备库有待完善。截止到“十三五”末,海东市共有1座市级、6座县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现有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保障能力远低于海东市人口的需求,现有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有限,储备方式单一。

2. 城乡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不强

——基层设施防灾能力弱。农村低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工程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城乡交通、通信、电力、建(构)筑物以及部分农村住房和基础设施设防标准低。

——应急避难场所设施不完善。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大部分为简易避难场所,应急标志、应急通道以及配套的应急供水、供电、排污、环卫、医疗救助、应急消防等设施尚不完备。

3. 灾害监测预警水平有待提升

综合气象观测网站点和短时临近监测站网站点分散稀疏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能力相对较弱,重点河流源头、气候关键区、生态关键区、敏感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亟待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精度和时效有待提高;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亟待改进。现有灾害监测预警智能化程度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无法实现灾害信息的精准监测、精准发布。

4. 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截止“十三五”末,全市消防站数量不足,保护面积过大;结合全市主要灾害事故类型,高端消防车辆装备配备不足,常规消防车辆装备存在老化现象;危险化学品储运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逐渐增多,火灾荷载大;森林草原防火灭火任务重,消防设施配备不全。

5. 参与机制不健全

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灾害保险制度还有待完善。

(五)“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战略为“十四五”防灾减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防灾减灾救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多次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防灾减灾领域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尊重生命、情系民生的执政理念,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2)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带来新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战略指引作用。党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优化、统筹国家应急能力建设,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提高保障生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分别提出要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防范意识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强调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将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上升到国家治理理念的新高度。《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改革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

3)海东市防灾减灾已有的工作成效为“十四五”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中指出,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海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全力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新海东,其中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是关键和基本保障。在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防灾减灾工作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控制自然灾害发生风险,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需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海东市委、市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决策部署,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效科学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为实现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保障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工作基点,强化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重视减轻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

坚持防范在先、以防为主。高度重视减轻灾害风险,切实采取综合防范措施,将常态减灾作为基础性工作;统筹推进灾害管理各领域、全过程的有效衔接,确保防抗救有机融合,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

3.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

健全市级统筹指导、灾害分级负责、处置密切协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强化市县区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4. 依法应对、科学减灾

坚持法治思维,依法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平。重视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把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手段。

5.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发挥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更加注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完善灾害保险制度,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规划目标

1. 总体目标

“十四五”末,海东市综合防灾减灾制度机制更加完善,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更加健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灾情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灾害防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灾害应急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程度有效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显著强化,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显著增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不断深化,完全建成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新时代防灾减灾体系,为全力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新海东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分项目标

1)防灾减灾救灾机制进一步健全,各部门协同联动能力进一步加强。

2)完善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

3)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特别要有效降低学校、医院等设施因灾造成的损毁程度。

4)新建应急保障物资综合管理库,配齐生活保障类和应急救援装备类物资,优化应急救援物资的供给,确保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5)完善应急避险避难场所配套设施,满足紧急避难需求。

6)提高防灾减灾知识社会公众普及率,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7)扩大防灾减灾救灾对外合作与援助,建立包容性、建设性的合作模式。

8)提升震害防御能力,达到基本具备综合抗御度基本烈度地震能力。

9)重要河道及重点河段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灾害防治制度体系,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1.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海东市防灾减灾救灾相关制度,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相关部门和个人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灾害管理、救灾物资、救灾装备、灾害信息产品等政策研究和制度完善,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2.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协同机制

“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海东市应急管理局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统一领导职能,加强各种自然灾害管理全过程的综合协调,强化资源统筹和工作协调,统筹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完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县区应急管理局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综合协调作用。明确市、县、乡、村四级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强化市、县、乡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完善救援力量调用、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立风险防范、灾后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和社会动员等长效机制。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保障安排、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以及恢复重建资金筹措机制。研究制定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和伤亡抚恤政策。

3. 完善防灾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完善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机制,市应急管理局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专项规划和公共财政预算,提高因灾死亡人员抚恤、灾后生活救助、房屋恢复重建补助的标准,加大各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相关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工作分级负责,资金分级负担制度,确保防灾减灾救灾经费随财政预算收入的增加适度增长。持续加大对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公众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建立健全稳定增长、分级负担的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4. 建立防灾减灾多元投资机制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红十字会、公共机构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化社会募捐款物管理,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加强防灾减灾资金的管理,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和效益评价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 探索自然灾害风险转移机制

发展巨灾保险,进一步扩大保险手段在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和灾后恢复重建中的运用,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探索通过金融、保险等多元化机制实现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

6. 完善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完善信息报告机制。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完善社会公众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平台;丰富信息报送内容和手段,逐步增加图片、视频信息的报送;依托各类基层信息员队伍,建立基层信息报送网络。

——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在突发事件防范与应对的各个环节,加强各部门间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强化信息共享会商和应急协作;建立健全区域性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制,整合区域内应急资源,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推进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加强新媒体应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并根据事态进展动态发布信息;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零遗漏”。

——建立灾后评估机制。从实际出发,细化灾后评估工作程序,明确互动联动的工作方式,建立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或专家队伍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应急处置方式和管理模式、健全应急体系。

——规范恢复重建机制。及时调查了解灾区生产生活受灾情况,研究制定促进恢复生产生活的政策措施,同时引导灾区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尽可能减少损失。科学编制重建规划,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用机制保障恢复重建工作及时、迅速、科学、高效的全面推进。

——建立征用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社会物资、运输工具和设施装备等应急资源的征用补偿机制;建立重大救灾装备租赁保障机制;相关部门根据救灾需要密切配合,确保应急物资的征用和补偿工作有效实施。

(二)完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防灾能力

1. 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根据《海东市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2021年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共计1552处,其中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共计134处,分布地区为:乐都区42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33处、互助土族自治县19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处、化隆回族自治县17处、平安区4处。全市境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部分县区存在地下水位浅埋、河流塌岸等不良地质现象。

配合省级相关部门做好加强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和专业监测及应急处置为主导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针对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优化专业气象监测网站布局,划分重点监测区域,确定重点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扫除监测盲区。以感知设备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集成化为特征,强化一体化、全覆盖监测手段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3. 完善火灾监测预警体系

针对海东市林业和草场分布广的现状,建立林业、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采用无人机、直升机进行定点区域定时巡航,监测森林、草场实时动态情况,利用智能可视化装置、无线传输和存储装置、火灾识别警示装置等,及时将森林、草场火灾监测情况传输至监测预警综合管理平台。

完善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危化品行业火灾事故的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利用海东市安全事故监测预警体系和安监管理平台,实现对自然灾害引发的火灾等次生灾害的监测预警。

4. 完善地震监测预警体系

科学优化本级地震台网布局和各县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以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大工程为重点,建设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提升地震预警社会服务能力和重大工程地震预警及应急处置服务能力。推进地震分析预报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加强与省级地震部门之间的会商,提升震情科学分析研判水平,提高地震预报能力。

5. 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加快推进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上、下级平台互通,逐步形成具备全要素综合监测、综合风险评估、灾害预警、灾害态势智能分析的监测预警技术支撑系统。全面落实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将气象、地震、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草、公安、工信、住建、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的监测预警信息,有序有效接入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

——完善风险形势会商研判制度。构建涉灾部门、专家团队、地方政府、灾害现场等多方参与的会商制度,针对汛期、季节转换期、森林草原防火等重点时段,采取书面、会议、灾害现场召集的方式,开展定期、不定期会商,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范围、损失等开展综合研判评估,并制作监测预警形势分析产品。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快速综合研判机制,加强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全过程跟踪监测研判。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制度,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预警信息产品报送机制。

——统筹预警信息发布。规范自然灾害分级预警工作,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标准体系,优化发布方式、拓展发布渠道,提升发布覆盖率、精准度和实效性。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产制度,明确预警等级和防范措施要求。完善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和偏远区域预警信息接收设施,积极推进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和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大屏应用,实现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

(三)完善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减灾能力

1. 全面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积极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准确把握普查目标、内容和范围,针对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承灾特点,明确技术路线,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做好任务分配,组织实施各环节工作。调动基层部门参与积极性,推动普查工作高效联动、有序推进。

——切实保障普查质量。严格落实数据采集、汇交、融合等各项技术规范,摸清全市、各县区、农牧区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全市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等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健全市、县区、乡(镇)三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强化普查结果应用。坚持边普查边应用,推动普查结果在各类自然灾害防治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普查数据及时用于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风险监测预警等实际工作。

2. 稳步开展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工作

完善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制度,依据青海省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办法,完善干旱、暴雨洪涝、冰雹、森林草原火灾等风险调查评估指标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参与调查评估,健全第三方调查机制,促进调查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积极开展调查评估实践,开展典型灾害风险试点性调查评估工作和案例研究,切实提高灾害风险调查评估质量。

3. 大力提升抗灾减灾整体能力水平

统筹协调、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积极改善城乡抗灾基础条件,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容灾、抗灾水平。强化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和重点设施的设防标准,完善网络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提高重点设施抗毁损能力。重点加强地震和地质灾害、干旱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冰雹、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的综合治理。

——地震和地质灾害。加强地震和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开展地震应对研究,制定区域地震应急对策措施,做好地震灾害防范准备,督促有关部门强化风险隐患排查、监测分析和应急准备等工作。健全完善部门间联动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意见通报制度,在机制建设、应急准备、现场处置、气象预警会商等方面加强协作联动。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农牧区房屋设施抗震水平。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搬迁,完善地震重点区域的救援力量,修订应急物资的准备方案,提升地震和地质灾害防范能力。

——干旱灾害。加强平安、乐都、化隆县区的浅山地区等海东市干旱重点防御区的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建立与旱灾相关的气象资料和灾情数据库,提高对干旱的监测能力。加强干旱的抗灾能力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进民和、互助、循化等县区的浅山地区等海东市干旱次重点防御区的干旱风险评估,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能力建设,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工作,以缓解旱情;完善土壤保墒灌溉工作,提高干旱灾害抗灾能力。

——暴雨洪涝灾害。针对偏东的民和、乐都及偏北的互助地区等暴雨洪涝重点防御区,以及化隆、循化、平安等暴雨洪涝次重点防御区,加强区域内先进探测技术和移动观测系统的协同建设,提高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加强重点区域内易受暴雨洪涝影响工程的抗灾能力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划分暴雨洪涝重点防治区域,加强防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提高防御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的能力;实现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协同防御,科学防灾避灾。

——冰雹灾害。针对化隆县、互助县等冰雹重点防御区域、建立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和冰雹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开展区域冰雹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合理布局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冰雹灾害防御标准,加强冰雹灾害防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提高防御冰雹灾害的能力。针对平安、循化、乐都、民和4区县冰雹重点防御区,大力开展冰雹灾害风险评估,为区域内农业生产区科学规划作业点布局以及研究制定相关基础设施防御标准提供依据;加强区域内冰雹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协同防御,科学防灾避灾。

——森林草原火灾。扎实推进森林草原火灾治理,按照同步筹划、统一标准、分级编修的要求,完成森林草原防火预案的编制工作,适时组织对接,深入开展预案演练,确保实用管用。推动扩大林区应急道路试点建设范围,加快在重点林区、重要目标构建防火阻隔系统。探索森林消防队伍直接接警模式,提高森林草原火灾的快速响应能力。加大森林草原火场的防护装备配备,加快提升人员火场避险和自救互助能力。

(四)完善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全面提升救灾能力

1. 提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统筹应急救援力量布局。突出灾种全覆盖、优势相互补充,完善海东市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大力发展专业消防队、志愿消防队,鼓励社会机构或企业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功能定位、建设标准,强化森林草原防火灭火、地震、地质灾害、防汛抗旱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完善交通、电力、通讯行业救援队伍。完善各县区已有的各类消防设施和装备,同时在各县区重点乡镇推进基层消防站的建设。

——推进区域性救援中心建设。在乐都区推进海东市消防救援中心建设,构建以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草原灭火、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为主的市级区域救援中心。针对乐都、互助森林、草场覆盖率高的现状,建设以森林草原火灾应急救援为主的区域救援分中心;在化隆建设以水域救援为主的水域救援中心。

——强化医疗救助基础能力建设。依托海东市现有医院,完善医疗应急救治相关专科,适当补充配置医疗救援专业设备;建设市级应急救援医院,承担突发事件下的专业医疗、救治、防控任务;各县区可参照市级标准建设紧急医学救援中心。

——强化灾害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消防、地质灾害、地震、气象灾害、森林草原灭火等装备性能结构和配备体系,完善灾害应急救援装备储运设施、专业技战术、装备实操、特殊灾害环境适应性训练设施,补充配备个体防护、大型、携行装备器材,强化极端条件下和恶劣工况下专业装备应用。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按照全灾种、大应急需求,完善海东市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应急管理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常备化、融合化发展步伐。加强应急队伍的日常管理,规范现场指挥程序、提高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响应能力、组织施救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建立专业应急救援人才引进机制,强化应急救援队伍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培训、技能和体能训练、组织纪律观念,提高救援队伍的单兵作战能力。

2. 提升灾害预案管理能力

——加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按照全面覆盖、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编制。在综合防灾减灾总体预案的框架下,加快地震和地质灾害预案、干旱灾害预案、暴雨洪涝灾害预案、冰雹灾害预案、森林草原火灾预案以及由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预案等专项预案的编制。严格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建立各专项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机制,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建立灾害应急预案常态化演练制度,依托各类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相关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形式多样的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各类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演练的总结和效果评价,建立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的常态化机制。

3. 提升救灾物资保障能力

——优化救灾应急物资配置。综合考虑海东市区域灾害特点、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交通运输实际,加强在前评估和需求预测分析,结合“十三五”期间海东市各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现状,采取新建、改扩建等方式统筹推进各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各级应急救灾代储点、分储点的布局,形成一定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海东市、各县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在统筹调配抢险救援、灾害救助资源方面的主体功能和支撑作用,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支撑、规模合理的物资储备网络,参照国家储备目录,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和品种。

——强化救灾应急物资管理。建立由应急、发改、公安、财政、交通、消防、红十字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应急救灾物资联动机制,推动形成职责清晰、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完善应急救灾物资资金、采购、调拨、使用、轮换、发放、报废和跨区域援助等管理办法,不断提升应急救援物资规范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积极推进应急救灾物资验收、入库、出库、盘点、报废、移库各环节动态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拓展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方式。积极探索协议储备、依托企业商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方式,将政府物资储备与企业商业以及社会储备有机结合,将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逐步构建多元、完整的物资储备体系。

——规范灾害应急物资调用。完善减灾委应急救灾物资调用机制,按照统分结合、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要求,统筹做好应急救灾物资紧急调运配送协同保障工作。按照先本级后向上逐级申请的原则,规范应急救灾物资调运使用程序。加强海东市物流公司、企业救援队伍、社会组织动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作为配送力量储备,不断提升各级应急救灾物资配送保障能力。

4. 提升应急处置保障能力

——快速粮食供应网络保障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供应网点,落实应急储备,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应急供应、成品粮储备、放心粮油、主食产业化的融合发展,形成布局合理、运转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加工、调运、供应、交易为一体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提高粮食应急处置能力。

——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以公路运输应急保障为重点,建立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运行机制。立足于交通抗震减灾、抢通保通、灾后交通恢复重建,组建专兼结合的公路抢通队伍,储备救援抢险机械设备。与交警部门建立救灾车辆物资安全快速通行到达灾区协作机制。

——用水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水资源科学调度和统一管理、供水排水监督管理、防汛抗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应急指挥协调机构,制定自然灾害导致供水水源枢纽工程、净水构筑物、供水工程构筑物、机电设备或输配水管网遭到破坏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供水集团组建专业抢修队伍,确保灾后的供水突发事件的处置。

——电力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建设。依托海东供电公司本部和所属县供电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的电力应急处置指挥平台,打造一支海东电网电力应急抢修骨干队伍和专家队伍。依托国家电网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立电力应急物资保障体制,实现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通信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建设。制定移动通信应急预案,建立各运营商之间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协调的应急通信保障快速反应机制,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及时处理数据以及无线设备故障,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业务,确保移动通信和网络安全畅通。

5. 提升灾害救助恢复能力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完善海东市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办法,统筹使用各级自然灾害救助配套资金,健全自然灾害救灾救助投入机制。发挥各级政府救灾主体作用,畅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普通民众等救助渠道。完善社会捐助服务网络、服务站点建设,建立捐款捐物使用社会监督制度,最大限度发挥捐款捐物的使用效益。

——健全恢复重建机制。建立灾害损失统计、核实、评估机制,为灾后过渡期安置和恢复重建提供依据。完善与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和保险机构的通报机制,切实做好保险理赔工作。健全市委、市政府统一协调指导、各界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组织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防止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发生。

——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扩建或新建应急避难所,逐步完善已有的各类应急避难所的应急供电、应急消防、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主要应急避险功能和配套设施。加强应急避难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增强应急避难所在突发灾害条件下的应急保障能力。

6. 提升防灾科技支撑能力

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与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的深度融合。在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方面,应急管理部门横向接入水利、地质灾害、气象等实时数据,纵向汇聚市、县二级监测感知数据,加强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不断提升全市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方面,开展高原环境下全天候灾害快速评估和动态分析科学决策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应用,加强卫星遥感、直升机、无人机探测、视频图像传感、生命特征探测等感知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灾情信息快速报送与灾情评估精准化水平。

(五)完善灾害防治智慧体系,全面提升共享能力

1. 完善应急管理指挥中心

积极对接 “十四五”期间青海省和市州一主八副的应急指挥中心重点工程,充分利用互联网、5G技术、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和完善海东市以及各县区应急指挥平台。施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统一领导,重点实现自然灾害以及次生灾害监测监控、信息接报、决策研判、指挥调度、应急评估、应急演练和可视化分析展示等功能,强化应急管理部门与职能部门一体化的应急指挥体系。

2. 优化应急综合管理平台

以海东市应急指挥中心为运转枢纽,构建市、县区、乡镇三级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应急指挥一体化管理。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施行统一领导,重点实现安全监管、监测监控、信息接报、决策研判、指挥调度、应急评估、应急演练和可视化分析展示等功能。

3. 构建资源共享联动机制

——构建纵向互联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地震监测预警体系之间存在的数据孤岛,并实现与应急综合管理平台的对接。同时实现生产安全事故、安监管理平台与应急综合管理平台的对接。构建依托应急综合管理平台,以海东市应急指挥中心为运转枢纽的一体化、协同式应急管理体系,实现海东市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大数据、应急资源以及应急救援能力共享。

——构建横向互联体系。充分发挥海东市位于兰西经济区中心区域的地理优势,力争实现海东市应急综合管理平台与青海省级应急管理平台和西宁市市级管理平台的对接,实现区域内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大数据和应急救援能力共享,完善区域内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六)完善灾害防治文化体系,全面提升共治能力

1.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教材、音像制品等宣传教育产品,发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作用,利用“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国家防灾减灾日”等节点,弘扬防灾减灾文化,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说、应急演练等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强化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演练,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推动市、县区建设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2. 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

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统筹动员和协调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机制,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指导意见和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搭建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平台。加强救灾捐赠款物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使用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

3. 加强灾害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队伍建设。发挥减灾委专家委员会、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各级减灾中心的作用,为社会力量提供宣传和技能培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地理信息、卫星遥感、航空遥感、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培育和发展专业队伍。

4. 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通过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城乡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十四五”时期,按照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从组织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培训、防灾减灾设施和装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管理与考核、特色与创新等方面扎实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四、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海东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从全面提升防灾能力、全面提升减灾能力、全面提升救灾能力、全面提升共享能力和全面提升共治能力等五个领域,开展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工程实施前,各相关责任部门要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度安排、资金筹措方案等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本规划与《海东市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在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方面存在建设项目的交叉。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应急救援实训基地项目、应急救援队伍专业装备建设工程、宣教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已列入《海东市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中,上述项目在本规划中不做重复陈述。

(一)防灾能力提升工程

1.灾害事故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对接省级“灾害事故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十四五”期间,海东市实施灾害事故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项目。覆盖海东市,涉及应急管理所有部门和监管对象以及林草、水利、气象、消防、住建、公安、交通等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具备灾害事故动态形势感知数据接入、风险综合监测、历史灾害事故反演、专题风险评估、精准预测、趋势预测等功能,进一步提升海东市灾害事故风险预报预警、重点监管和精准执法等能力。

2. 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提升工程

结合互联网技术、5G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存储技术,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火灾监测预警、地震监测预警等领域的设备更新换代,全面提升监测预警体系装备水平。

(二)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1. 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对接“十四五”期间省级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根据国家确定的灾害种类,结合海东市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特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承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提升全市自然灾害减灾能力。

2. 抗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立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要素客观预报体系,升级改造区域自动气象观测骨干站和一般站,实现全市灾害性天气监测全覆盖。

——地震防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农村居民抗震防灾工程,夯实地震灾害预防基础。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和城镇棚区改造工程。

——暴雨洪涝灾害防治工程。加强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和、乐都及偏北的互助地区等暴雨高风险区抗灾能力建设;完善乐都区瞿昙河道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平安区巴藏沟防洪工程等。

——干旱灾害抗灾工程。开展墒情监测,建立与旱灾相关的气象资料和灾情数据库,提高对干旱的监测能力,加强干旱的抗灾能力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

——水利提升工程。实施重点水源工程,加快推进黄河、湟水河、大通河等重要支流治理,推进病险水库、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淤地坝除险加固任务。

——森林草原防火工程。开展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高火险森林草原防火站和森林草原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加强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实重点草原火险治理区的草原火灾扑救基础物资。

(三)救灾能力提升工程

对接青海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相关重点工程项目,本规划在救灾能力提升领域主要开展以下重点工程项目。

1. 消防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海东市消防指挥中心搬迁和建设工程。在乐都区建设海东市消防站战勤物资储备库1座,并配备相应消防战勤物资。在各县区重点乡镇分别建设1座政府专职消防站,在全市各县区重点单位、村(社区)积极推进微型消防站建设项目,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和《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配备相关消防设施、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

2. 应急物资保障基地

完善海东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海东市原有的市级应急储备库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建设市级应急物资装备综合保障基地,用于储备抢险救援物资、生活类救灾物资、救援队伍保障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等,进一步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3. 储备库改扩建项目

“十三五”末,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县、互助县、化隆县、循化县各建有一座应急物资储备库,为进一步完善各县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十四五”期间开展各县区应急储备库改扩建项目并配备相关设施,提高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效性、提升救灾物资储备调运能力,保障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

4. 应急物资储备项目

与海东市应急物资保障基地、各县区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进行配套,开展应急物资储备项目建设。根据海东市灾害种类和特点,配备生活类救灾物资、综合性消防救援应急物资、森林草原防灭火物资、防汛抗旱物资、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物资,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5. 应急物资物联网系统

“十四五”期间青海省应急物资物联网系统对接,基于海东市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和已有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急物资装备供应链统筹管理体系,实现全市应急装备一体化管理、调度、配发、使用,形成全流程闭环体系,为全市乃至全省应急救援处置工作提供支撑。

6. 应急避难场所项目

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在应急避险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县区依托公园、绿地、广场、体育馆、展览馆、学校、其他符合避难条件的场所,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建设一批可安置避难人员30天以上的中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一批可安置330天短期应急避难场所、一批可临时安置避难人员暂时休息的应急避难场所。同时配备应急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厕所、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广播、通信、应急指挥等基本配套设施,设置疏散通道与指引标志。

(四)共享能力提升工程

1. 应急综合管理平台

以海东市应急指挥中心为运转枢纽,构建市、县区、乡镇三级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应急指挥一体化管理。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施行统一领导,重点实现安全监管、监测监控、信息接报、决策研判、指挥调度、应急评估、应急演练和可视化分析展示等功能。

2. 应急体系信息化工程

按照“感知-分析-决策-指挥-行动-评估”业务对通信网络、大数据服务、安全运维保障等信息化方面的需求,构建集全域透彻感知、天地一体通信保障、精细按需数据支撑、智能可靠安全运维、规范精准监督管理、综合及时监测预警、高效协同指挥救援、全面准确决策支持和透明便捷政务管理的信息化、一体化灾害应急体系。

(五)共治能力提升工程

1. 防灾减灾常态化宣传

统筹开展自然灾害宣传教育、防灾减灾文化与科技普及工作,组织专家编写符合我市灾情特点、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和宣传挂图、音像制品及公益广告等材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专业性教育培训,全面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2.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积极开展“海东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强化示范社区减灾工作制度建设、预案制定和演练、减灾设施和避难场所建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开展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引领带动项目,积极推广经验,形成范式,提升全市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协同合力

本规划由市应急管理局、市减灾委通过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救灾资源、依托各成员单位专项规划,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措施统筹协调实施。各相关单位要抓好本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要求,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纳入地方年度计划,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确保本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如期完成。

(二)加强规划衔接,推动协同联动

建立市应急管理局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各成员单位协同应对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相关单位在编制指导行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时,要加强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要与本规划相协调,提出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要与本规划相衔接。各级部门在编制本区域防灾减灾规划或工作计划时,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体现本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实施本规划过程中,各涉灾部门要协同联动,形成合力。

(三)加强资金保障,完善投入机制

建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农村高风险地区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与灾情程度相匹配。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市县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经费分级投入机制,全力保障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投入。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

制定和实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战略,依托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整体性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统筹推进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防灾减灾救灾业务培训方式,提升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助队伍、市县乡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加强评估检查,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本规划的跟踪评估制度,强化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各相关单位要加强对本规划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的评估。市应急管理局负责本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并向市政府提交本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进展情况评估报告。

 

附件:海东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项目表

 


 

海东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责任单位

预算

(万元)

建设时间

(一)防灾能力提升工程

1

灾害事故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工程

包括全要素综合监测、综合风险评估、灾害分析预警、灾害态势智能分析和会商研判功能。可结合海东市自然灾害的特点制定开发风险评估模型、趋势推演模型、多灾种灾害链分析模型、灾损预测模型等,可实现成熟可靠的监测预警信息和分析模型共享至应急综合管理平台。

海东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区应急管理局

 

15000

2021年至2025

2

监测预警装备提升工程

装备无人机、直升机、可视化监测设备、无线传输和存储设备、北斗通用型指挥终端、车辆报灾终端及服务器,多灾地区救灾人员配备手持型报灾终端等装备。

海东市应急管理局

6000

2021年至2023

(二)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3

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开展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风险全要素全面调查;

突出地震、洪水、地质灾害重点隐患排查,查明公共设施、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市政设施、水利设施等承载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省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数据库;

依据海东市高原灾害特点,利用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多灾种综合监测评估应用技术平台。

海东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等各相关部门

2000

2021年至2023

4

抗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4.1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在灾害风险普查的基础上,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削方减载护坡、前缘支撑、后缘地表排水等方法措施。对地质灾害受损房屋进行修复加固。

对灾害风险普查认定的不适宜人群居住的地质灾害场所,实施搬迁避让。

市应急管理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0000

2021年至2025

4.2

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地震灾害预防基础探测工程建设;县区活动断层分布分幅图;农村民居抗震防灾技术服务工程;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立省市县三级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网络;

市地震局

1000

2021年至2025

4.3

暴雨洪涝灾害防治工程

实施海东市暴雨洪涝综合治理;加强民和、乐都及偏北的互助地区等暴雨高风险区内易受暴雨洪涝影响工程的抗灾能力建设;完善防洪综合治理工程

市减灾委

2000

2021年至2025

4.4

抗旱救灾项目

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建立与旱灾相关的气象资料和灾情数据库;实施干旱预报预测项目,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市农业农村局

800

2021年至2025

4.5

水利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湟水河、大通河等重要支流治理,推进病险水库、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淤地坝除险加固任务。

市水务局

4000

2021年至2025

4.6

森林草原火灾综合治理项目

在乐都、互助等林场分布较多的区域建设灭火装备科,面积约300m2,配备人员运输车辆、森林草原消防车、扑火机具和个人防护装置。

建立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并与GPS地理信息系统、北斗定位系统、森林火灾自动识别系统结合,具备无人值守、实时监控、自动识别、火点定位、辅助决策等功能

市应急管理局

市林业和草原局

5000

2021年至2023

(三)救灾能力提升工程

5

消防能力提升工程

1)在乐都区新建海东市消防指挥中心。建筑面积5000m2,包括消防指挥大厅、视频会议室、会商室、机房设备间、会客室、应急值班室、119接警平台以及辅助用房。

2)在乐都区建设消防站战勤物资储备库,计划分为2层,建设规模为5000m2

3)重点乡镇消防站建设项目,在海东市各县区分别建设1座政府专职消防站,建筑面积为2000m2,拟定人数20人,车位数5个,配备救援车辆、器材、个人防护装备。

4)微型消防站建设项目。在全市各重点单位、村(社区)分别建设一座微型消防站,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和装备,有条件的单位可配备消防摩托车辆或微型消防车。

5)智慧消防平台建设项目。在乐都区建设海东市建设智慧消防平台,各县区分别建设分平台,将分散的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电气火灾监控设备、智慧烟感探测器、智慧消防用水等设备连接形成网络,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实现预警火灾的目标。

市消防救援支队

15000

2021年至2025

6

市级应急物资装备综合保障基地

在原有的海东市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建设市级应急物资装备综合保障基地,建筑面积约20000m2,新建办公、辅助综合楼3000m2,辅助用房500m2,停机坪500m2,配套供水、供电、供暖、消防水池等辅助设施。

海东市应急管理局

24000

2021年至2025

7

市、县区储备库改扩建项目

在各县区原有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基础上进行扩建,每个储备库扩建面积800m2

各县区应急管理局

6000

2021年至2023

8

应急物资储备项目

根据灾害种类和特点,全市各县区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进行应急物资配备:

1)生活类救灾物资:棉大衣、毛毯、家庭应急包、睡袋、折叠桌椅、救灾帐篷、棉被等

2)综合性消防救援应急物资:空气呼吸器、灭火防护服、防毒面具、隔热服、防冻服、高倍数泡沫发生器等

3)森林草原防灭火物资:新型风力灭火机、智能头盔、过滤式呼吸面具、阻燃防护服、隔离带挖掘机、履带式森林消防车、小型无人侦察机、单兵通信终端等

4)防汛抗旱物资:麻袋、防汛沙袋、抢险网兜、救生衣、冲锋舟、救生器材、排涝泵等

5)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物资:生命探测仪、机载雷达、激光夜视仪、手持激光测试仪、切割机、风钻、裂缝计等

市应急管理局

各县区应急管理局

12000

2021年至2025

9

智慧应急物资装备物联网系统

基于海东市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和已有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急物资装备供应链统筹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原有物资储备库的改造、应急物资采购调拨发放一体化系统和应急救援装备管理系统

海东市应急管理局

2000

2021年至2025

10

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建设项目

建设应急避难场地、应急避难建筑(避难休息室、医疗救护室、物资储备室、应急管理室、应急食堂、公共厕所)、应急避难休息区、应急物资分发区、应急管理区、应急垃圾收集区、应急广播和通信系统、供排水、供配电、消防设施、安全指示标牌

海东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区应急管理局

12000

2021年至2023

(四)

共享能力提升工程

11

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海东市、各县区分别建设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建筑面积约2000m2,包括视频会议室、会商室、机房设备间、会客室、值班室。

实施应急综合管理平台与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对接

海东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区应急管理局

12000

2021年至2025

12

应急体系信息化工程

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枢纽,依托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化、一体化灾害应急体系,实现与地质、气象、水旱、林草、交通、电力、通信等专项应急平台的对接,形成互联互通的应急体系。

海东市应急管理局

1000

2021年至2025

(五)

共治能力提升工程

13

防灾减灾常态化宣传

积极利用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媒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实现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常态化。

海东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区应急管理局

600

2021年至2025

14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在全市范围内选择符合条件的社区,积极鼓励支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市应急管理局

200

2021年至2025

15

合计

 

 

130600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