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索引号: 发文字号: 东政办〔2023〕3号
发文机关: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成文日期: 2023年01月17日 发布日期: 2023年01月17日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建立健全海东市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机制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建立健全海东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任务分工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3年1月12日

 

建立健全海东市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机制任务分工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办发2022〕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市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落细,制定如下任务分工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全面形成,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调查监测体系基本建成,成为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先行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样板区;到2035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青藏高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海东方案”,高标准建成大美青海“海东篇章”。

二、强化真抓实干,健全绿水青山保护修复机制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增绿各项工作,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落实生态绿色新海东的战略部署,强化祁连山、青沙山、积石山“三山”林草植被保护,建设“绿屏障”;加大沿黄河、湟水河、大通河开展“三水”两岸生态修复力度,建设“绿河谷”;持续大峡、小峡、老鸦峡“三峡”开展景观绿化,打造“绿城区”,不断壮大绿色海东“333”全域生态振兴工程,力争2025年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3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十三五”末的36%提高到“十四五”末的36.5%。坚持带状城市、点状开发,大力修复河湖湿地生态,加强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力争202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735%,人均公园绿地达15.79平方米。

三、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摸清生态产品底数

(一)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加快推进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实现对全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登记。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合理界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并建立确权登记数据库纳入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林草局)

(二)开展信息普查动态。全面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基础信息。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普查,编制全市气候资源区划。建立全市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湿地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建立全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编制全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一张图”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

四、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评估

(三)积极推进GEP核算试点。根据省制定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核算流程,以及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省级地方标准,积极推进全市生态产品总值(以下简称GEP)核算,建立试点统计报表制度,把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

(四)培育生态产品评估机制。根据省制定的生态产品评估标准、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积极探索建立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机制。学习借鉴兄弟省、市运营生态资源模式,积极培育本地评估中介机构,加强专业评估人员配置,提升基层专业技术素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五、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

(五)发展优质生态农业。将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放到优先地位,依托青藏高原天然纯净土、无污染的禀赋优势,努力转方式、调结构、强产业、育品牌、抓示范,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探索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模式发展畜禽养殖;持续举办好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和青海高原(河湟)农产品展交会,做强“乐都长椒”“互助八眉猪”等地方品牌;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大对农业、林业等领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扎实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旅游等林下经济。(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各县区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

(六)发展绿色低碳工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推进现代化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低碳、零碳、负碳产业。以产业低碳化转型为抓手,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应用,聚焦传统产业电气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对铁合金、玻璃、建材等传统产业实施低碳化改造,有序推进工业碳达峰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充分发挥绿色制造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大力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和绿色制造项目。加速壮大锂电池、光伏组件生产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依托沙棘、枸杞、藜麦、软儿梨、中藏药、牛肉副产品等特色动植物资源优势和粒粒康、青海沿雅梨源、国立药业等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引进枸杞酵素、多糖、沙棘花青素、中成药提取物,以研发药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特医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为目标,进一步提升高原生态产业规模及质量,推动高原生态产业成为海东市重要的新兴产业增长极。重点发展沙棘、枸杞、藜麦、软儿梨、中藏药、牛肉副产品精深加工、植物提取物、维生素、中成药、胶囊剂、饮片、营养强化食品、生物肽、胶原蛋白等特医食品,高原特色功能饮料、饮品、保健酒,有机肥料加工等。重点对接青海厚补景天等企业,推进数字化中藏药产业港等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业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

(七)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实施“生态 + 文旅”行动,推进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全域旅游理念促进文化旅游,将旅游业发展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兰西城市群、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中,把各县区旅游片区、旅游小镇串联起来,形成旅游环线,开辟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将全市旅游环线与全省旅游环线有机衔接,融入西部和全国旅游大格局。加快旅游项目规划和建设,优化旅游项目建设布局,提升旅游项目建设质量,做到规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巩固提升互助故土园国5A级景区创建成果,进一步挖掘景区内涵,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为打造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好基础。集中力量打造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瞿昙寺景区、柳湾彩陶公园三大旅游品牌,进一步打造有特色、有规模、有优势的旅游集群。全力做好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陆续打造以生态农业旅游、大数据+养老+电子商务为主的平安富硒小镇、智慧小镇,以特色旅游服务、旅游度假为主的民和“东方庞贝”小镇、湖光山色小镇,以撒拉族特色民俗为主的循化撒拉小镇,以文化旅游为主的乐都彩陶小镇、文旅小镇,以土族民俗为主的互助纳顿小镇等特色小镇。同时,引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积极打造乡村休闲度假区、民俗风情旅游区、文化体验旅游区、生态休闲旅游区、民俗宗教旅游区、黄河风情旅游区“六个特色旅游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各县区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

(八)提升生态产品品牌价值,培育壮大生态产业规模。完成青海拉面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六大中心正常运转。推动以河湟新区为核心,化隆、循化产业园为支撑的总部基地建设,构建全产业链条。加快品牌战略步伐,打造青海拉面品牌,树立品牌自信,加大推广使用力度。继续做好拉面品牌宣传推广工作,强化新闻宣传,组织参加各类会展、推介、洽谈活动,推动提升品牌内在品质和商业价值。力争2025年前零碳产业园区全面建成,零碳项目有序落地,太阳能发电优势可就近形成零碳产业园绿电供应。大力发展商贸、旅游、肉类加工、果菜等特色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坚持不懈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特色产业得以长足发展,实现质和量的同步跃升。(责任单位:市品牌产业促进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国网海东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

六、纵深推进生态产品保护补偿

(九)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GEP核算结果等因素纳入生态补偿考核内容,多渠道争取资金,强化生态补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积极推进黄河、湟水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对重要区位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进行差异化补偿。(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林草局,各县区政府)

(十)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实施机制。坚持“谁破坏、谁赔偿、谁担责”原则,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公安执法、检察公益诉讼及法院审判制度的有效配合和衔接,推动生态110、生态检察室、生态法庭,与生态行政执法共同构成“四位一体”联动格局,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机制完善、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公开透明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生态环境违法成本。(责任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政府)

七、推进生态产品市场交易

(十一)打造生态产品供需对接平台。依托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积极组织开展生态产品线上交易、招商,促进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本精准高效对接。鼓励依托现有综合交易市场,完善生态产品加工、展销、交易、物流功能,积极推动开设电商平台生态产品专区,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渠道深度融合。持续办好海东农产品展示会等节庆活动,同时鼓励各县区依托地方资源特色,举办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活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各县区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

(十二)推动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加强与省产权交易中心等自然资源运营平台对接,在全市探索开展土地、矿产、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整体收储,积极构建市县自然资源储备保障机制。支持国有投资平台、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组织等创新经营合作方式,鼓励农民实行权益入股、收益分红模式,整合运营分散的山林耕田、河塘水库,以及碎片化的生态资产。稳步推进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等自然资源权益交易,积极争取用能权、排污权、水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各县区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

(十三)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抢抓“双碳”发展机遇,制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服务业等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以环保、用能等标准协同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低效企业转型。深入推进“城市矿产”和高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园区循环化和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打造特色循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着力建设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鼓励绿色出行。(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信息化局、市城管局,各县区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

八、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十四)实施生态产品价值考核制度。开GEP核算年度目标考核,将GEP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适时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将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情况纳入绿色信贷考核评价体系。(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审计局、市考核办)

(十五)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设立服务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的绿色金融专业机构,推广“畜禽智能洁养贷”“信用+多种经营权贷”“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公益林补偿收益质押贷”“GEP ”等金融产品,加大开发以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水域经营权、林下经济预期收益权、生态补偿收益权、农副产品仓单等生态权益为抵质押物的信贷产品。巩固提升“财政惠农信贷通”工作,围绕“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等新模式,开发“生态信贷通”产品。支持从事优质生态农产品供给、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等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开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创新,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险资入余”,引导保险资金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大政策性农险推广力度,适时依规提高政策性保险保额,在具备条件的县区开展农林产品收益保险、绿色产品质量安全保险等金融服务。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支持,为生态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优质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海东中支、海东银保监分局、市财政局)

(十六)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系统等,探索构建覆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态环境保护积分体系,并将其作为市场交易、投融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的重要参考。推动建立生态领域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生态保护补偿额度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挂钩机制。(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金融办、人行海东中支、市财政局)

九、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十七)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由市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生态建设办,由市直相关单位干部组成工作专班,定期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意义,主动担当作为,强化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政策制度精准落实。(责任单位:市生态办)

(十八)推进试点示范。围绕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土地林地水库古村落流转开发等方面先行先试,立足海东既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和重要承载区之一,也是全省多元文化富集地的实际,海东把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团结的根本,积极挖掘和利用河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打造高原农产品展交会、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文体品牌,加快推进河湟文化博物馆、“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等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在全省率先讲好“黄河故事”。(责任单位: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十九)增强科技保障。强化生态产品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依托科研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端智库。推动虚拟现实技术VR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 )、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关领域的应用,为生态产品信息普查、价值评估、市场交易、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十)抓好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优势,积极运用网络、微信、微博、公众号、短信等新兴媒体宣传,深入解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涵和目标,培育普及生态文化,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让广大群众成为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