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索引号: 发文字号: 东政办〔2016〕130号
发文机关: 主题分类: 民族、宗教
成文日期: 2016年09月14日 发布日期: 2016年09月14日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海东市加快民和三川地区文化
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

民和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海东市关于加快民和三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9月12日

 

海东市关于加快民和三川地区文化旅游

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市委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民和三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打造青藏高原黄金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海东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总体要求

依托民和三川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元的文化旅游资源、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合发展为目标、重点项目为抓手、整合创新为动力,坚持文化旅游产业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机统一,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县共建的要求,将“喇家遗址、大禹故里、土族风情、黄河风光”四位一体打造青海旅游产业升级版,成为黄河上游人类文明发祥地、青藏高原民族文化交汇处和黄河流域土族风情走廊。

二、重点工作

(一)科学编制三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体系

1. 高水平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本着“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学习借鉴文化旅游产业发达地区先进理念、创新思维、成熟路径和成功经验,以“喇家遗址、大禹故里、土族风情、黄河风光”为主题,突出三川地区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和地理自然环境,充分体现“大美青海、风情海东”“魅力民和、梦幻三川”形象。按照“强化创意、突出特色”的理念,聘请专业知名的旅游规划机构,在总体规划的统领下,着力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指导性与操作性,高质量完成民和三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挖掘文化旅游价值,引领文化旅游发展。

2. 制定旅游开发方案。在总体规划的统领下,按照“布局差异、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思路,以彰显三川文化旅游项目独特性、关联性、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为关键,制定旅游开发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同力推进,全面增强景区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推进力。

(二)全力推进旅游产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3. 加快推进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依据《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全力推进喇家遗址主题博物馆、室内展陈、馆前广场、核心区节点景观工程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工程,组建公园管理机构,制定运营管理方案,打造以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龙头的5A级景区和喇家遗址文化产业园区。

4. 全力打造大禹故里旅游景点。全力打造大禹故里文化园,以大禹广场、大禹巨型塑像、大禹九鼎祭坛、大禹宫等设施为核心的三川大禹故里旅游项目,大禹故里文化园通过重建人文景观与园林绿化融为一体,保护以禹王峡为重点的“大禹坐痕”“大禹洞”“斩蛟崖”“大禹擂鼓台”等大禹治水留下的遗迹,传承和弘扬大禹精神,提升文化旅游发展品位,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5. 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三川地区的官亭镇被评定为中国特色旅游新干线试点镇,是青海省首个和唯一入选的试点镇。作为三川地区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应统筹谋划、全面恢复历史文化名镇风貌,在认真挖掘历史文化元素的前提下,恢复关帝庙、古戏楼、山陕会馆等明清以来标志性建筑,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土族文化元素、丝路重镇元素,与临津渡口重建的“接官亭”遥相呼应。加快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基础设施支撑水平,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城镇整体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吸引人们游憩购物。适应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加快民和副中心城市建设,计划到“十三五”末官亭镇周边城镇人口达5万人以上 ,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0万人(次)以上。

6. 加强土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分期建设”的方式,以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土族歌舞、戏剧、刺绣、纳顿等为核心,以展示三川土族的纳顿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为重点,打造功能各异、特色鲜明、服务优良,集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度假、自驾车营地、小型民间文艺演出等功能为一体的各式土族风情园,推进“永录民俗博物馆”旅游项目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成为三川文化旅游重要景点之一。

7. 抓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凭借三川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众多、风味浓厚、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特点,充分利用佛寺林立的人文景观将朱家寺、文家寺、铧尖寺、崖寺和卡地卡哇寺等不同历史背景的佛教寺院为重点,纳入文化旅游开发规划,以“寺庙加广场”形式,对宗教设施进行改造,扩大寺庙的公共空间,满足宗教活动和旅游的需求,给游客以修身养心之地,丰富三川旅游景点。

8. 加快推进三川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严格按照水利部审批的《三川地区水利风景区规划》,支持市、县水利部门,凭借黄河流域水面宽、水流稳、两岸景色各异等特点,加大工作力度,编制水利风景区各类旅游项目规划,加强景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尽快推进临津关到炳灵寺的水上游览、水面养殖、民俗风情、游客接待、土族水乡新貌等项目建设,保证更多的游客和群众受益。

9. 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的联动发展,以“一镇一景点,村村有景观”为目标,以峡口村堡嘉隆葡萄酒庄、前进村“黄河彩篮”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基础,改造提升三川地区传统的民主村、团结村桃花园,金田村、草滩村苹果园,鲍家村梨花园,喇家村樱桃园,光明村、向阳村露田西瓜,美一村、美二村冷水鱼养殖,积极引进适于种植的牡丹、芍药等特色花卉,将现代观光农业和三川整体旅游相融合,扩大种植规模,提升旅游品位,培育创建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和各类休闲农业示范园,加速形成核心景区、重点乡村、特色村、古村落、乡村旅游点连线成片的全域化发展格局。

10. 打造全省老干部养老疗养基地。根据省上一些老干部对省委的建议,利用三川地区海拔较低、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等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三川地区打造成全省、尤其是青南老干部疗养基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三川地区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应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与三川地区规划中的养老院相结合,积极打造环境优雅、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全省老干部休养基地。

11. 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青海民和县官亭—中川副中心总体规划》(2014—2030),市县配合,集中力量,着力推进三川地区五横三纵公路网建设,想方设法加快建设两条副中心城市环城公路,四条区内主干公交公路和五条中川、沿黄等旅游二级公路。从长远谋划,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理念,积极落实给排水城市地下管网,全面加强电力、通信、网络和沿黄水运码头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尽早实现景区与城区、景区与景区、景区与乡村景点之间的快速连接和“城景快捷通达、景景环线串联、指示标识完备、停车服务配套”的旅游交通网络,为全力打造三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强力推进土族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

12. 组建三川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建设三川文化演艺中心,推出特色鲜明、风情浓郁、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各类演艺活动。一是以三川民间纳顿艺术团为基础,制定完善相关制度,补充所需的服装道具,提供活动场所,规范表演方式,集中展演土族传统民俗文化、纳顿演出,为三川旅游加快发展集聚人气。二是聘请著名的文化艺术专家,组建培育素质良好、品味高雅、演技一流的大型文化艺术团队,演绎一台具有三川历史文化浓意气息的夜间歌舞戏剧,给游客以美的精神感受。三是鼓励三川土族青年发挥文化艺术创意,组建特色各异、主题鲜明、娱乐性强的民间小型文化艺术表演团队,支持他们多层次、多领域活跃在各旅游景区主要景点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组织土族专业人员,深入民间,抓紧挖掘、研究、整理、制作一批反映三川土族文化的歌曲和音乐,努力使其成为优秀的民族文化文艺产品。

(四)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质量

13. 提高文化旅游配套服务水平。扎实开展电信网络、电子商务、垃圾处理、供水排水、公共停车、公共厕所、多语标识标牌系统、智能化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建设经济型酒店和家庭旅馆,合理布局休闲度假性酒店、商务会议型酒店和具有浓郁三川特色的黄河文化、大禹文化、吐谷浑文化等主题旅游酒店,形成以星级酒店为龙头、经济型酒店为主体、乡村旅舍农家乐等为补充的餐饮住宿服务体系,引进实力强、信誉度高的省级旅游企业,提升对游客的服务能力,把三川文化旅游融入到青海“大旅游”产业之中。

14. 加快特色餐饮文化的开发。充分发挥三川手抓、官亭卤肉、土族油包子、普什作等资源优势,采取政府牵头、民间自主研发的方式,收集、整理民间食谱,开发三川地方特色食品,推荐一批信誉好、配套设施完备的餐饮企业,形成旅游餐饮连锁产业,提升旅游餐饮服务水平和文化品位。

15. 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鼓励指导各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经济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销售。认真研究具备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注重创意性和工艺性,把三川土族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商品,围绕三川酩馏、“两椒一核”、“三果两桃(萄)”、土族刺绣、黄河奇石、禹王石艺、普什作、油包子等特色产品以及历史文化人物,开发以地方土特产、民间手工艺品、文化旅游纪念品、地方特色食品等为主的旅游商品,挖掘和推出一批既有三川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又便于携带,实用性强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

(五)强化文化旅游品牌营销推介

16. 加强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根据三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做好“东方庞贝”“大禹故里”“千年古县”“丝路重镇”“青之江南”“梦幻三川”六篇文章,确定彰显独具三川特色的旅游形象定位,策划形成特色鲜明响亮的旅游口号、形象标示和宣传片,在甘青交界、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等树立醒目广告牌,依托三川冬举巴依尔节、夏办纳顿节、端午祭大禹、六月六花儿会、三川书画摄影展等文化展示平台,并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加快发展三川文化旅游产业的浓厚氛围和共识。

17. 强化区域合作。积极与市内各重要景点对接,形成一日、二日和多日旅游精品线路,主动连接市外知名景点,把三川文化旅游资源融入省内外旅游精品路线之中,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共赢发展格局。重视三川地区自驾车和房车营地建设,打造省内200公里旅游经济圈的先进示范区。

(六)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模式

18. 构建多元化发展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做好核心景区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社会资本为主体,打造旅游景区、景点等盈利性服务设施,以民间资本为补充,强化景点建设和服务功能,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积极构建多元化发展机制,一是做好三川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策划与包装,根据国家、省、市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用足用好对文化旅游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扶持资金。二是组建海东市三川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优先包装开发条件相对成熟、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项目,吸引企业投资,加快对三川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积极探索文化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合理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入机制。

19. 分段分类稳步推进。遵循《海东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十三五”时期将全力打造三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工作要求,2016年为全面启动阶段,成立工作机构,编制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召开工作会议,分解工作任务,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启动旅游项目招商工作和条件成熟的项目建设工程。2017年至2019年为项目实施阶段,完成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健全配套服务体系。2020年为建设收尾阶段,组织专人按相关文件要求自查自评,上报星级评定报告,制定下阶段的工作方案,巩固提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海东市三川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聘请省政协鲍义志副主席为顾问,民和县政府、市各相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民和县政府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指派专人常驻官亭镇,具体负责文化旅游产业的组织实施工作。建立以发改、财政、旅游、文化、交通、水利、农牧、扶贫等相关部门为主体的联席会议机制,全面协调项目计划的落实工作。

(二)细化任务目标。民和县政府和市相关部门要按照工作意见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能,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重点和时间节点,夯实工作责任,积极开展工作,为加快三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尽职尽责。

(三)形成发展合力。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围绕三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强沟通,集思广益,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衔接,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形成促进三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