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索引号: 发文字号: 东政办〔2019〕96号
发文机关: 主题分类:
成文日期: 2019年05月29日 发布日期: 2019年05月29日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海东市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
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海东市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9527


海东市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一优两高战略,以产业兴旺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新动能,努力推动全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建设环境好产业优人民富的美丽乡村。结合海东农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二届六次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落实省委五四战略,深入推进一优两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规模化经营为抓手,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为目标;以工业化的理念办农业,大市场的概念抓农业;立足区域优势,实现农业与规模、资本、科技、装备、市场、品牌、标准、生态、区域、优势的结合,全面构建海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聚焦特色。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益显著的现代特色农业体系。

——市场导向,融合发展。打造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调整优化三产所占比例,着力提高二三产业比重,形成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以培育特色农业产业为品牌抓手,集约连片、整体推进,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知名度。打造字牌、海东牌。

——依靠科技,集约经营。大力推广绿色、高效、高产创建、蔬菜设施栽培、规模养殖、循环清洁生产等先进生产模式,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

——龙头带动,产销互动。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稳定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链条。

(三)发展目标

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率,提升海东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做好乡村振兴试点创建工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类施策、丰富产业内容。狠抓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强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和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牧业收入中的比重,推进农业产业的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将传统种养转变为种、养、加、销相衔接的全产业链。以现有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带动,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四)具体目标

力争到2020年,继续完成保粮稳油任务,全市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314万亩左右,特色优势农作物比重85%以上。全市粮、油、菜总产稳定在54万吨、12万吨和65万吨。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高原冷水渔业总产量争取达到1500吨。农业增加值实现年平均增长5%

二、重点任务

(一)建立特色化基地

全力打造青海东部特色种养十大基地,即:以乐都、平安为主,互助为辅的高原现代农业富硒产业园基地;以互助为主,乐都、平安为辅的北方区域性杂交油菜制繁种基地;以互助为主,乐都、民和为辅的西北重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种基地;以循化、民和为主,化隆为辅的优质杂果和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以黄河彩篮基地建设为中心的全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高原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以互助为主的八眉猪繁育及生产基地;以循化、化隆为主,民和为辅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以平安、民和为主,乐都为辅的种草养畜基地;以乐都、民和为主,化隆为辅的小杂果生产基地。

(二)培育特色化产业

1. 良种产业。在完善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制繁种的基础上,一是建设蔬菜产业制繁种体系,应用引进、开发、改良等方法,对传统的乐都长辣椒、乐都紫皮大蒜、循化线辣椒等进行提纯复壮,建立优质制繁种基地;在引进消化上做文章,做好番茄、黄瓜、茄子、娃娃菜、甘蓝、大葱、果品、中藏药等的品种筛选、种子生产、育苗基地建设。同时组建太空育种服务中心。二是做好畜牧养殖业的保种、引种、育种基地建设,主要以八眉猪、藏香猪、肉牛羊、海东鸡及特种养殖业为主,到2020年,建设专业繁育基地4家以上。

2. 粮油产业。在保粮稳油的基本原则下,巩固已有的粮油生产基地,在两区划定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造低产田,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抓好化隆、互助油料基地建设项目。确保到2020粮食产量稳定在56万吨,油料产量稳定在14万吨左右。

3. 马铃薯产业。发挥现有马铃薯生产优势,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做好富硒马铃薯种薯繁育工作,保证20万亩马铃薯繁种基地建设和互助、乐都、民和脱毒育苗中心的升级改造建设。

4. 蔬菜产业。以改造现有设施,提质增效为主,在稳固湟水流域蔬菜生产的同时,适度扩大黄河流域蔬菜基地建设。一是利用土地整理项目和沟叉滩涂地等增加有效种植面积,发展设施农业,扩大拱棚建设规模,发挥其春提早,秋延后的增产效果。二是以科技为手段,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品质量。推广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管理、自动化控制等应用,推行实施水肥一体化和丰产栽培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的种养模式。三是对现有的设施农业大棚全面清查,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

5. 畜牧产业。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推进过腹还田,形成种植养殖、种植养殖加工型的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结合发展的新路子,积极建设托畜所,实现饲养环境生态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质量安全监管全程化。

6. 富硒产业。以平安、乐都为中心,发展富硒农牧业。选用如马铃薯、大蒜、鸡蛋、芦笋、干杏、禽蛋、肉类等易于富硒的产品作为当家产业培育。同时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7. 饲草产业。结合生态农牧场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粮改饲,扩大饲草种植面积。设立海东饲草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在乐都、民和等地开展高效饲草产业开发,建立从牧草选育到饲草料加工的产业链。发展农区循环畜牧业。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的饲用型玉米及巨菌草进行品种选定及适应性试验,待生产规程及标准确定后推广。

8. 果品产业。在化隆、乐都、民和建设果品种子资源保护园,将我市乃至全省特有的如沙果、软梨、冬果梨、酥梅梨、山杏、核桃等进行纯种保护,相应建设资源圃。同时以民和为主,化隆、循化为辅,建设各类优质果品生产基地5万亩以上,其中每县区种植1—4万亩。

9. 中藏药产业。在互助、乐都加强中药材育苗基地建设,依据地源优势,实行合理布局,板块推进,建设连片中药材规范化专业化种植区。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和新型中药材品种的推广,通过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到2020年力争中藏药种植面积达8万亩以上,其中每县区种植2—7万亩。

(三)延长特色化链条

围绕全市旅游环线、特色小城镇和美丽村庄建设,建设一批林下经济及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培育新业态,拓展农业新功能,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机结合,促进多产融合发展。按照发展一个、巩固一个、见效一个的要求,全力打造黄河彩篮沿黄水域旅游基地;民和、循化、化隆联体打造集休闲农业、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为主的黄河三角旅游带;化隆阿岱群科杏花旅游带;乐都引胜沟农业观光采摘旅游基地;平安富硒健康生态农业体验基地、大红岭生态果品旅游基地及平安驿·袁家村青海美食特色景区;互助民俗及农耕文化旅游基地, 千亩薰衣草观光基地等。挖掘农业多元功能,以互助土族故土园5A级景区建设为带动,促进多模式融合、多类型示范,着力推进农牧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力争新建高标准休闲观光农牧业基地至少6个,每县区至少1个。

(四)探索特色化模式

按照扶优、扶特、扶强的方向,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强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农产品加工率提高2—5个百分点,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规范家庭农牧场、龙头企业,按三进三退三结合模式发展生态种植、规模养殖。加强合作社发展力度,开展合作社规范化示范社认定。农牧联动,种养结合,饲草料就地养畜,养殖粪污就地还田利用,实现种养业物质循环;构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休闲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产业均衡协调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循环。大力发展示范性家庭农牧场,实行种草养畜,粮草轮作、豆禾饲草轮作,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就地还田,改善土壤生态,提高土壤肥力,把家庭农牧场、现代生态农牧场建成绿色循环生态农牧业的典范。种植大户种植规模达到15万亩;规模经营户达到400—500户,其中每县区达到50—120户。在全市建成12个区域性现代生态牧场或托畜所,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规模养殖场、生态农牧场、示范性家庭农牧场通过相关产品认证,规模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国家要求,在奶产业、生猪产业、牛羊肉产业融合上取得重大成果,加快奶牛联合社组建,将其打造成全市联合社模式成功的典范。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各县区加快标准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和重点集镇农资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农超对接等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建设,加快果蔬、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产地保鲜仓储设施建设,构建保鲜仓储、冷链物流配送、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鲜活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到零售终端的直供比重。每县区按照区位布局、产品优势制定详细建设规划,批准后按时限加快推进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成立领导小组统筹研究解决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协调、指导、推进、考核等日常工作。结合各地区特点制定本地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

(二)强化资金保障。统筹利用切块资金,将各级财政安排的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纳入同一资金池,统一设计方案、统一资金拨付、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考核验收,形成政策合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集中财力办实事、办大事。抓好县级农牧业项目库建设,严格落实涉农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报告制度,定期逐级报告资金拨付进度、结转结余和项目建设等情况。

(三)强化体制保障。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开展颁发权证、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信用和融资担保、农村资产管理,以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工作,并提供确权颁证、价值评估、产权交易、资产管理、风险补偿等一条龙的专业化服务。

(四)强化品牌保障。着力打造特色知名品牌,完善检测追溯制度,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富硒农业,生产放心食品,唱响绿色牌”“有机牌”“高原牌”“富硒牌。主动参与全国各类农产品展会活动,在省级层面高水准举办海东特色农产品展交会,打造品牌农业走出去的合作平台。在无锡、北京、深圳等建立海东高原农产品精品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强化宣传推介,开展品牌经营。

(五)强化增效保障。大力发展农工、农旅、农商一体的共同发展。加快农业生产和市场对接,和农产品加工对接。在农业产业规划时以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布局,以共赢的概念实施特色农业助推二三产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市场的壮大及旅游产业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使特色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农产品加工能力,实现全产业链增值。

(六)强化科技保障。一是开展互联网+农业行动,发展网上农业”“数据农业,探索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追溯体系和农村电子商务体系,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二是着力推进品种、生产、加工等环节技术创新应用,树立精准农业理念,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显著提高高原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行实施水肥一体化和丰产栽培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解决科技支撑的问题。

(七)强化智力保障。结合各类生产基地,注实效,讲方法,加大实地培训力度,有针对性的分期分批培训农民技术骨干、职业农民等,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