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走进海东 > 民俗风情
席秀忠与土族服饰的不了情缘
来源:    时间:2018年05月16日    

□时报记者祁国忠

说起互助,相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彩虹之乡”这个词,而对于这个词最好的解释便是鲜艳夺目的土族服饰。2008年6月7日,土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土族绣女席秀忠被确定为这项非遗项目的省级传承人。

8岁学习制作

今年62岁的席秀忠,出生在互助县东山乡寺尔村上寺尔庄一个传统的土族家庭中。席秀忠告诉记者,她的母亲是村中最擅长制作土族服饰的人,每当村中有姑娘出嫁,母亲就会和姐妹们一起制作为姑娘陪嫁的“针线”(衣物)。耳濡目染的席秀忠从8岁开始便对土族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学习土族盘绣、刺绣及土族服饰的裁剪与缝制,16岁时就能在母亲的指导下完成土族服饰的制作。

因为对土族服饰的喜爱,1971年,15岁的席秀忠便来到互助县民族服装厂学习设计裁剪、缝纫技术。“我在这里学习了十年,在厂期间,厂方多次委派我到甘肃天祝、甘南等县和本省其他土族聚居地区调查、搜集学习土族服饰方面的资料和制作技术。”对此席秀忠特别自豪,那时候大小土族集会和结婚礼服都会请她来帮忙制作。

十几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让席秀忠积累了制作土族服饰的经验,也让她认识到了土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基于这种原因,1984年席秀忠在家开办起了土族服装加工门店,除制作土族服饰外,她还传授土族服装设计、裁剪、缝纫技艺。“一个领子看着简单,但却要花费十几天的时间。”席秀忠解释说,因为土族服饰要纯手工制作完成,所以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这也是土族服饰尤为珍贵的原因之一。

款式各有不同

彩虹袖俗称花袖,是互助土族传统服饰中最典型的标志,由红、黄、蓝、白、黑、紫、绿7色的布料缝制而成的套袖。有人说彩虹袖是土族先祖可汗布勒为了给妻子缝制衣服,采下了天上的彩虹缝制而成。也有人说,是土族阿姑为了装扮生活,根据彩虹的颜色设计而成。

据席秀忠介绍,土族服饰男女有别,有少年装、中青年装和老年装,有夏装也有冬装。互助县有东部的“伏兰诺日”服饰、中部的“哈拉齐”服饰和山区一带的“特哇尔托洛盖”服饰。”

“伏兰诺日”服饰指的是五十、红崖子沟、松多等乡(镇)土族所着的服饰。妇女的发式是编两条辫子,放黑线头绳,在发根处留约5寸长的散头发,后与头绳混编,辫梢合二为一,头绳下端系红穗子或红绿布条;帽子为黑白色羔皮帽、白色镶边毡帽、狐皮帽和女式礼帽;衣服为小领、斜襟、开衩式袍服,较宽大。衣领是多层叠式衣领,周边镶以水獭皮,披在肩部,具有层次和色彩的美感;花袖由红、黄、绿、橘黄、粉红、蓝6种颜色组成。

“哈拉齐”服饰指的是丹麻、东沟、东山、威远镇、台子等乡(镇)土族所着的服饰。帽子大多是织锦边黑毡帽或插花礼帽,衣服的样式也和“伏兰诺日”相同,只是要窄一些,显得紧凑合身。花袖由红、绿、黑、黄四种颜色组成,粉红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加的,袖口放上五寸宽的白色袖边,显得鲜艳整洁,美观大方。

“特哇尔托洛盖”服饰指的是五十、丹麻、东沟、东和、林川等乡(镇)靠近青石岭的地方以及威远镇、台子个别土族村庄的土族所着的服饰。它的特点是把头发一分为二梳成很多细小辫,最多可以梳108根,装到叫做“希加适布”的辫套里,垂到胸前或者是压在前腰带下。头后面梳一根稍微粗一点的发辫垂在背后,辫子的根部缀上一个圆形白螺片,把成串的白珠子中间点缀一些红绿珠子挂在白螺片上,垂到胸前或者是挂在衣领纽扣上。女子长袍小领、斜襟、不开衩,袖口及下摆用约4寸宽的红布镶边,不放花袖。细小辫、白珠子、辫套和红镶边是“特哇尔托洛盖”服饰最大的特点。

区分是否已婚

“发式和帖弯颜色的不同,是区别已婚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标志。”席秀忠说,老年人一般头戴黑色的卷边毡帽、翻边黑羔皮帽或礼帽,穿小领、斜襟、开衩长袍,系素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或腰靴。老年妇女不穿五彩花袖衫,裤腿不放贴弯,也不系绣花腰带,穿着较素色的服装。

中青年妇女戴黑色织锦边毡帽或插花礼帽,也戴耳坠,耳坠主要是银质耳坠和串珠耳坠。银质耳坠有大耳坠、小耳坠之分。大耳坠有“上五下七”“上七下九”,即耳坠分上下两层,上有五穗或七穗,下有七穗或九穗。穿小领斜襟开衩袍衫,两袖套着由红、绿、粉红、黑、黄五色彩布做成的土语叫“绣苏”的花袖,袖口放约5寸宽的白色袖边,极富民族特色。长袍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坎肩,坎肩有镶边的,也有不镶边的;腰系自织的褐子腰带、棉线腰带以及彩带,彩带两头有刺绣或盘绣的花纹图案。腰带右前方挂着铜质或银质的土语叫“洛藏”的佩饰环,环上挂件有绣花手巾、铜铃铛、针扎及彩绸、毛巾等物。腰带左前方佩戴绣有各种图案的“钱褡子”。

未婚姑娘的发式为两鬓各梳一条小辫子,中间梳一条大辫子,三条辫子合辫在后面或者只梳一根粗辫子,用红头绳扎紧,发辫根部系一个或几个白海螺圆片。头戴花边头巾,穿白汗褡,套坎肩,勒腰带,裤子膝下部分套红色的帖弯。

席秀忠还向记者展示了土族的头饰“纽达尔尔”。据介绍,在互助地区有“什格纽达尔尔”“托欢纽达尔尔”“纳仁纽达尔尔”“加斯纽达尔尔”“雪古郎纽达尔尔”“尤纽达尔尔”“玖纽达尔尔”“加木纽达尔尔”“索卜都纽达尔尔”等“纽达尔尔”,各地佩戴不一。

除了女性服饰之外,土族男性服饰也相当讲究。“上世纪50年代以前,土族青壮年男子戴镶边白毡帽,也有的戴黑毡帽或礼帽。身穿小领、斜襟、开衩、镶边的长袍。也穿绣花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或紫红色的坎肩;腰系两头绣花的长带子或其他颜色的腰带,腰带背部别着花烟袋,前部带着土语叫‘克迭’的火镰。”席秀忠介绍,裤子要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穿“花云子鞋”。

符合现代审美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众服饰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土族人的生活中,对土族传统服饰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现在,除了一些老年人之外,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都穿着舒适便利的大众服饰,只有在宗教活动、婚丧节庆、重大集会等活动中才穿着本民族服饰,民族服饰变成了一种礼仪性的服饰。”席秀忠说。

为了让人们重视土族服饰对土族的重要性,席秀忠近年来在制作土族服饰时还特意增加了新时期的一些的元素。“这样土族服饰不仅有它的传统性,还能符合现在人的审美标准。”席秀忠告诉记者,作为土族服饰的传承人,我不但要制作好精美的土族服饰,还要提倡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土族服饰。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席秀忠就一直在自己的家庭中提倡年轻人穿民族服饰,还让自己的儿媳和女儿也学习土族服饰的制作技艺。

“近年来,随着互助县土族民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土族服饰在民俗旅游的舞台上展示着她迷人的魅力和无尽的风采。”席秀忠欣慰地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