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讯(记者 卫正芳)
“您好,我看到镇上发了关于招募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公告,我大学毕业好几年了,现在想到家乡任职,请问怎么才能报名呢?”近日,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柳湾村村民王晓珍来到高庙镇党政办公室,申请报名参加大学生到村任职。
政治立场坚定,坚决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具有良好的品行,有严谨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较强的责任心,热爱乡村工作;忠诚履职尽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坚持在村工作……这是海东市乐都区2024年公开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的选聘条件,从一开始就严格标准选入政治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的大学生到村任职。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以来,海东市着眼2026年村级换届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精准发力,将推动大学生到村任职作为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的重要抓手和实施村级组织后备人才“雁阵”培育工程党建项目的关键举措。
自该工作开展以来,海东市及时召开座谈会、专题安排会和推进会等,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层层传导压力,并建立29566名海东籍农村大学生与乡村干部“一对一”“一对多”包联台账,采取发布倡议书和一封信、设置公益性岗位、村集体聘用、县(区)公开选聘等多种方式,已回引55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
同时,市县乡三级书记同步领题实施海东市村级组织后备人才“雁阵”培育工程,紧紧抓住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利时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回村任职、创业兴业的工作平台和机会,并将已返乡且有意愿到村任职的724名大学生纳入村级组织后备人才库重点跟踪培养。互助土族自治县采取发布《关于鼓励互助籍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倡议书》,开设“青春筑梦·田野间”专栏,举办县情体验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大学生到村任职先进事迹,奋力营造盼才回归的浓厚氛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发布《致民和籍毕业大学生的一封信》,举办村级组织后备人才培训班,各乡镇举办大学生座谈会、“情系家乡”等活动,倡导大学生回村任职发展。
聚焦“大学生不懂乡村事”的难题,全市各县(区)通过帮带示范、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措施,引导返乡大学生转变角色,融入农村、扎根基层。平安区制定印发《“返乡大学生回村任职工程”实施方案》《到村“任职”大学生管理办法》及《大学生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励奖励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日常管理、教育培养、考核评价和激励保障,充分激发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积极性。化隆回族自治县推行“五个一批”举措,通过从现任村干部中调整补充、部门选聘大学生中调剂、毕业大学生中回引聘用、村两委成员中教育培养、有意愿的大学生中储备,鼓励大学生到村磨炼本领、锤炼素质,为大学生到村任职创造条件。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深入摸底统计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后备人才434名,建立“一人一档”信息库,实施人才库动态管理机制,及时调整对村级事务不上心、为民服务意愿不强的后备人才,切实为村两委班子换届育好“苗子”。
海东市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面落实省市委工作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组织部门示范引领作用,压紧压实县级牵头责任和乡村主体责任,乡、村党组织定期召开到村任职大学生恳谈会,举办“大学生风采”展览,设立“大学生荣誉墙”,以“小窗口”点亮村内“新风尚”,助推到村任职大学生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各县(区)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争取设置255个公益性岗位,为到村任职大学生提供待遇保障。
|